《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开题 严隽琪强调本课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
2011年5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严隽琪在北京师范大学出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开题会议并讲话。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理事长刘川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兼职教授张志勇,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成果处处长魏贻恒,民进中央常委、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周作宇,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刘复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兼副部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兼职教授褚宏启等30余人参加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主持会议。
严隽琪在讲话中说,本课题是我国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新阶段中出现的越来越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层次的提升、社会的和谐稳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等,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较强的漂浮感和现实落差,社会融合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课题是问题导向的研究,要立足国情和大局,重视战略和政策。课题的研究要兼顾定性和定量,既要有大样本的调研,也要有特殊案例的分析;既要借鉴国外经验,还要立足国情;既要有理论研究,更要有现实的政策建议。课题的成果还应对教育改革起到促进作用,要有利于教育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建立现代化的国民教育体系。在课题研究组织上,要本着创新、灵活、实事求是的原则,学科不限、职称不限、主体不限、方式不限,关键是要更有利于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课题要以开放的姿态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进行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合作研究;建立数据库,分享研究数据和资料。对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社会融合问题的解决提供政策咨询和研究支持,是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作为智库努力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刘川生在致词中说,将近1亿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社会融合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而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北京师范大学将创造条件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和深入推进提供支持,同时也希望课题组在严隽琪院长的带领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前瞻意识,搭建跨学科、开放性的研究平台,把对策意识和咨询精神、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贯彻始终,从国家战略和为国家决策服务的高度开展研究,推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杨光充分肯定了课题的研究意义。他认为课题非常重要、非常复杂,同时也非常迫切,涉及到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事关公平、正义、社会和谐。课题的框架设计详实、周全,体现了课题研究的政策性和对策性。课题研究最有价值的是要形成系统的政策方案,解决现实和长远问题。研究中国的农民工问题要超越国界,人口的流动问题、融合问题、种族问题、移民问题是国际性、世界性的问题,许多国家都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应结合中国国情来研究,同时借鉴别国好的做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继续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计划,要构建高效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立以问题为导向、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智库型高校研究平台体系,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将尽最大的努力,对课题研究以及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智库建设予以支持、提供支撑。
褚宏启代表课题组汇报了课题的性质定位、研究思路、内容、框架、思路和方法。专家评议组组长李实教授、袁桂林教授、俞启定教授、张志勇教授、吉利教授就课题设计与研究进行了评议。评议组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议题。通过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是实现城市化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开题报告较好地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有机结合;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符合研究目的的需要;研究定位准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政策参考作用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