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推进教育家办学 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庆祝第27个教师节暨2011·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潍坊举行

  2011年9月7日,民进中央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在山东潍坊举行“庆祝第27个教师节暨2011·中国教师发展论坛”。论坛主题为“推进教育家办学,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出席开幕式。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承敏,山东省副省长黄胜,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山东省委主委栗甲,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中共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许立全出席开幕式。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主持开幕式。

  严隽琪首先代表民进中央向所有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节日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她说,关注教育、投身教育、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建言献策是民进的优良传统和不懈坚守的使命。民进要继续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深入调研,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献计出力。

  严隽琪说,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教育家应该是一个钟情于教育、具有激情、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教育工作者群体,应该是把当教师不仅作为职业,更是视为崇高事业的人。广大教师要把提升师德修养、建立投身教育的事业心作为成就教育家的重要因素。推进教育家办学,就要让教育家得到尊重、得到重用并能对教育决策发挥实际影响。

  严隽琪说,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改革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变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教育的改革需要更多外部改革的支持和配套,通过系统统筹给予教育家办学更为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但教育改革主体的自身变革同样重要,要让学校回归教育本质,给校长以法律规定的办学自主权,校长要为每个教师提供学习、研讨、实践、展示才华的舞台,带出一支爱孩子、有思想、勤学习、善研究、敢创新的教师队伍。

  刘利民代表教育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核心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建设好教师队伍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教育部将和各方面共同努力,坚持以教师为本,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教师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黄胜代表中共山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向出席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他说,目前山东省正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实现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

  董奇代表北京师范大学致词。他说,教育规划纲要指明了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与任务,规划纲要的落实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我国教育实践的主力军、教育创新的实践者。当前,教师发展问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北京师范大学将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制约和阻碍教师发展的有关体制机制问题,为优化教育家成长与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作出努力和贡献。

  许立全也在开幕式上致词。潍坊广文中学教师代表、潍坊一中学生代表分别发言。

  潍坊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不断加大财政收入,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走出了一条依靠制度创新兴办人民教育,让人民满意的路子。

  严隽琪、罗富和在开幕式后出席2011·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举行主题演讲。6位来自两岸四地的教育管理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家办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题进行演讲。

  朱永新的演讲题目是《前行、攀升与飞翔——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专业发展论》。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和“十一五”重点课题,新教育实验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6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倡导教师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模式增进个人经验,丰富个人知识,提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的演讲题目是《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的制度环境建设》。他认为教育家办学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多年来,山东省在实践中对教育家办学主题进行破题,从促进教育家办学的政绩考核机制建设、促进教育家办学制度环境建设、促进教育家成长的系列工程建设、促进教育家成长的基础能力建设等4个方面努力建设教育家办学的制度环境。

  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的演讲题目是《从转变职能入手,办人民满意教育》。他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是教育部门解决好看问题、做事情的立场。潍坊市教育局在实践中坚持部门监管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体系;坚持政策引领与专家办学相结合,建立健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争取领导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抓落实办实事的教育优先发展长效机制。

  台湾教师会副理事长兼外事部主任杨益风从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所受限制、资讯时代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等几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将教师专业发展置于后现代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中加以研究,介绍了台湾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提出去权威化、去政策化、奖励代替进修等新颖的观点,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视野。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仁爱堂田家炳中学校长戴希立的发言题目是《学习成效取决于教学质素》。主要介绍了国际知名的教育专家关于学习成效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观点,如在学习成效中教师与校长是关键人物,课室教与学的效能是关键环节,多元及公平的学习是推行方法;教师专业发展中,需要着重培育教师的理想、教学的修养和以身作则的精神等。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濠江中学校长尤端阳的演讲题目是《浅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与做法》。他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我学习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实践中,澳门濠江中学通过聘任大陆“优教”(优秀教师)、实施“内地优秀教师驻校辅导计划”等交流合作的举措和设立教研节、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等专业培训措施,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主持主题演讲。

  当日下午,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举行教育局长专业化发展、教研员专业化发展、校长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等5个分论坛,全方位研讨教育体系专业化发展,共商国家教育发展大计。

  罗富和出席教师专业化发展论坛,朱永新出席教育局长专业化发展论坛。

  9月7日下午,2011·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完成各项议程闭幕。罗富和出席闭幕式并讲话。他说,本次论坛期间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和来自一线的教师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对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意义等诸多问题达成了共识,取得了收获。论坛时间虽然很短,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体与会者进一步了解了我国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国家意志,进一步了解了潍坊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取得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驱动机制等重要问题,进一步研讨了制约和束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各种因素,为今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民进的参政议政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罗富和说,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教育来讲最根本的是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就是以教为本、以校为本、以师为本和以生为本。文化精髓的传承有赖教育的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赖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健全,落实到最终就是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的发展,能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罗富和结合多年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在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进一步注重全球视野、忧患意识、责任担当和百折不挠毅力的培养。

  罗富和对教育部、山东省、潍坊市、北京师范大学等有关方面给予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民进作为参政党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创造更多更好的交流平台。

  会上,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宣读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潍坊倡议》。《倡议》号召全国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把专业成长的根深植于丰富的教育实践土壤中;追求卓越,把事业发展的成就书写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勇于创新,做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淡泊名利,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倡议》呼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把造就成千上万的教育家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把创设促进教育家成长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把营造有利于教育家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作为教育改革的自觉行动。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北京师范大学,民进山东省委,潍坊市人大、政协,民进中央办公厅、宣传部、参政议政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有关负责人和专家,来自港澳台地区的教育界代表等200余人参加论坛。

  9月8日上午,罗富和、朱永新和出席2011·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应潍坊市政府、市教育局邀请参观市内学校。大家参观了高新双语学校、潍坊一中、潍坊市实验学校和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

  罗富和在参观中针对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仔细询问了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当得知学校及周边的安全防卫已纳入当地公安防卫系统之中时,他对潍坊市的举措表示赞同。

  罗富和仔细查看了学校有关校园安全问题设计的课程读本,叮嘱学校领导一定要重视校园安全问题,杜绝校园安全隐患,保障学校师生安全。

  罗富和认真地参观了地震小屋、中小学生心理体验中心、烹饪教室和交通安全教育基地等,勉励学校进一步寓教于乐,以兴趣推动学习,以学习助推成长成才。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