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国”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3月7日)
朱永新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我参与了民进中央和部分省级组织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等问题的系列调研。在调研中,一个很深的感受是,从国际的视野来看,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制造能力、贸易实力在世界上均名列前茅,硬实力的提升举世瞩目。而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与我们世界级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去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但文化的发展与占全球第二的经济地位还不相匹配。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则是严重“入超”。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版权进出口比为3.4:1,演艺产品的进出口额比约为10:1。
文化立国战略的作用在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表现得非常明显。1995年,日本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日本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领先于世界,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据统计,在全球电子游戏的市场份额中,日本厂商掌握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软件。1997年,韩国将文化产业确立为21世纪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成效显著,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它一跃而成为全球的文化产业强国。1998年,韩国政府的文化经费只有4848亿韩元,占国家总预算的0.62%,到2002年已超过1.2兆韩元,文化预算占政府总预算的1.09%。目前,全世界只有法国和韩国的文化拨款达到国家预算的1%。2009年,韩国的网络游戏出口额是中国的10倍,电影的出口额是中国的7倍,新闻出版、电子音像、艺术品产业的对外输出也走在中国的前面。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以美国好莱坞大片、洋快餐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还沉湎于其中,缺乏自觉。明明是面对国内受众的电视台,台标却用英文缩写。社会主流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而低俗的流氓文化、娼妓文化,甚至汉奸文化却堂而皇之地上市。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讲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所以,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光出口电视机是不够的,光出口经济产品是不够的,我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也应该走出去,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
文化对于我们的民族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化?应该如何从民族振兴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把握文化?这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我们认为,文化在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中,绝不能处于次要或从属地位,而应作为核心战略和首要方向。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建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赢得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文化立国战略总体的考虑就是用新的视野审时度势,抓住文化发展的机遇,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文化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为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的世界舞台,使我国实现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把文化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他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它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从中央领导的讲话中,从文化建设的大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发展已上升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面构建国家的文化立国战略,已是呼之欲出。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从全局出发为构建国家的文化立国战略谋篇布局,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必要性和现实性。
就紧迫性而言,“四大建设”中,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已经有了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但还没有文化的发展战略。要真正实现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必须有文化立国战略的支撑。
就必要性而言,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强首先体现为文化之强。所有的现代大国都是以文化立国。文化的全球化,对后发国家造成了最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能否体现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的拼搏、向上、改革、创新、开放、民主、自由的精神?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应担当怎样的角色?在全球化考验下,如何树立中国新的形象?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总体部署、全局性设计,需要制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文化立国战略。
就现实性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指导思想日臻成熟,从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从建设精神文明到先进文化、和谐文化,这些思想为构建文化立国战略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近年来,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这为构建文化立国战略提供了实践的支持,并提出了现实需求。
为此,首先是在文化上坚持顶层设计,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文化价值观,以提升国民的精神高度为核心,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重点,以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生产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为目标,将“文化立国”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其次是围绕“文化立国”战略,全面统筹、规划国家的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具体的做法有: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深化文化体制的机制改革,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格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