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在北京师范大学农民工课题开题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5月24日)

  严隽琪

  参加今天的开题会,我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主持过不少重大科研项目,但主要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这次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以我感到有新的挑战;另外,以前主要是追求学术成果,现在是要为国家提政策建议,这也是有新的要求;我以前承担的项目是希望对制造业的进步产生促进作用,现在的课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涉及面更广,内容更丰富。非常感谢刚才各位专家对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提出了宝贵意见,今天的开题会将对今后项目的实施起到非常好的导向和帮助作用。还要感谢教育部对新建才一年多的教育政策研究院的重视和信任,能够把这个重大项目交给我院来组织实施,杨光司长刚才还做了重要讲话,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很有指导意义。

  这个项目是开放的,主要依托在北师大。北师大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川生书记亲自到会,尽管昨晚她刚从美国回来,充分表现了北师大领导对本课题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再看课题组的队伍,北师大的教授和学生们是很可爱的,工作非常认真。其实在今天开题之前一个多月时,就已经在课题组内部进行过一次预开题会议。那次预开题会我也参加了,而预开题之前课题组还开了好多次讨论会,就无法细数了。总之,课题组的成员们为了今天这个开题报告付出了非常扎实的努力,不论来自哪个学院、哪个系的教授,都很真心诚意地投入到这个课题中,让我很感动。

  多年以前我就有了与这个课题相关的一些思考。当时有位领导问我怎么理解现代化,希望我考虑这个问题。现在看来,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离不开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农民工问题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我们这个课题是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其实,任何人到了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群中,都有个融合的问题。如中国人到外国留学或谋生,又如从这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工作。虽然都有融合的困难,但是难的性质、难的程度、难的因素不一样,解决的途径也不一样。我同意刚才杨司长的看法,新生代农民工与原生代、也就是第一代的农民工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是如杨司长说的“飘浮”,他们没有了后路,前程又很渺茫。而第一代农民工相对要踏实,他们感到自己的根还在农村,随时可以回去,家小也都在农村,对农村有较深的归属感。但新生代农民工归属何方呢,他们的飘浮感与渺茫情绪会很强烈。二是新生代的期望值和他所处的现实之间的落差特别大,虽然实际上他们往往比第一代的日子已有了改善,但因为对城市的了解多了,期望值高了,落差反而更大。这两个不同可能就带来一些新问题。

  我们的课题处在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的背景下,教育从来都是和社会互动的,离不开时代背景。胡晓江教授,作为社会融合研究方面的专家,在预开题的时候就做了很有启发性的发言。教育的目的当然首先是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建立谋生糊口的能力,这是个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另外要让他具有和环境友好相处的能力,在身处的环境里能够自主。如果一个人在身处的环境中,处处时时感到很被动,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一旦发生了问题又无处求告,没有自主性,没有友好感觉,那就很可怕。教育应该为之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这个教育指的是大教育。中国传统讲究“内圣外王”,我理解“内圣”是人内心的价值取向和修养,教育应该对这种道德的取向发挥无形的作用。我相信我们这个课题在政治上也具有战略意义,因为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想实现现代化,都会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对待新生代农民工的政策会成为中国模式的组成部分。如果解决的好,可以证明中国模式是有吸引力的、是成功的。在经济上,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的层次;在社会上,要追求和谐稳定;在文化上,要自觉自强,增进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等等,这些与我们的课题都有关系。所以我觉得做这个课题意义重大,大家都愿意为此而付出,以上是我的一个感受。

  第二谈谈这个课题的定位。我们不断地进行讨论,也不断地增进共识。课题组里教授很多,都有自己做学术研究的套路和很多的经验,但是做这个课题会碰到一些新问题,我们的思路需要进一步打开。刚才各位的发言都是帮助我们大家形成共识,这就是要面向现实的需求,或者叫问题导向。课题会牵涉到学术问题,但学术并非是它的主要导向。我们不能在书斋里做研究,满足查查资料、建建模型、做做理论推导。一定要立足现实的国情和改革发展大局,重视战略和政策,这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就有了共识,今天的会议进一步加强了这个共识。这个课题的特点是综合性特别强,我们不能受学科限制,只要是问题需要,不管是属于什么学科的,我们都要研究。要吸引各种人才的加入,不受学科分类的限制。研究人员也不一定被职称高低所框住,甚至不一定限于大学里的人才。可以利用政策研究院的机制,吸收大学里的教授、在行政第一线的管理官员、从事基础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随着课题的推进,吸收其他需要的人员。不论其身份,只要对这个课题能贡献经验,贡献思想,就可以参加。课题的研究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传统的研究方式我们都驾轻就熟,就不用多说了,这也是需要的。上次开会说过,我们要开座谈会,把课题组以外的人员请来进行交流和吸收多种来源的成果。今天我想说,方式也可不限,只要找到政策建议,找到出路,方式都可以灵活采用的。总之,问题驱动,学科不限,主体不限,方式不限。

  第三谈谈课题的内容。大家在讨论中提到研究中要兼顾定性和定量。既要有大样本的调研,也要有特殊案例的分析;既要借鉴国外经验,还要立足国情;既要有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现实的政策建议,这是课题组统一的认识。课题的内容可用三维矩阵结构来表达,一个维度是基础、专题、综合研究三个层面。因为每一个政策内涵都有基础研究,可能都有专题研究,然后变成综合的政策,所以讲三个层面。另一个维度是褚教授说的七个方面,我不重复了。第三个维度就是课题还可从三大视角来考虑。其一是社会融合。农民工进到城市,城市文化、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包括教育等资源供给是一大问题。对于职业教育本身,大家的认识还有不少模糊的、不一致的地方。我认为没有完善的终身教育内容的国民教育体系不会是现代化的,而没有职业教育,也不可能有终身教育。所以教育的改革必须要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重要目标,而且要城乡统筹的终身教育体系,这才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所以第二个视角就是教育改革。第一个是对城市的,第二个是对教育的。其三是这两者的关系,我们要考虑产业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牵引作用以及相应的法制法规的问题。

  对于我们这个课题一定要更加开放再多说几句。如职业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和职教所加强合作,其实有些分课题他们已经介入了,还可以进一步在成果的综合方面下功夫。我本来想每年至少要开一个成果的综合交流会,把课题进展的阶段成果向各位来参加的人报告,听取意见。对今天参加开题会的专家,以后仍欢迎以合适的方式继续参加课题组的工作。是否还可以和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联合搞一个会议制度,互相交流有关的成果。交流合作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其他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扩展到北师大内外,方式可以灵活。过两天我就要到吉林考察教育政策研究情况,前些日子在上海华东师大,看到教授们做了很多很好的研究,如果我们能够吸收,就能够提高课题的起点。80万课题费体现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但是对于我们想开展的工作来说,还是不够的,所以一定要立足开放机制、立足合作,在成果的综合方面还要多开动脑筋。

  开题后,课题组中各个专题的负责人就要按照既定的目标开展研究了,要注意互相交流进展情况。希望这个课题能够成为一个触发器,以此为基础,引发出更多的研究成果,发挥集成的作用。我们在有些目标上还需要进行一些聚焦、突出重点,有些地方要细化,进一步提出更具体的研究方案。课题离不开大量的调研,除了课题组的同志们要以踏实的作风深入下去以外,还要提倡数据共享。我们承担了教育部的项目,收集的数据,在教育部同意下应该提供出来让更多人共享的。那么,其它由教育部支持建立的数据库,取得的数据,能否也让我们共享。教育部之外,如国家统计局也有很多数据资源,是不是能够让我们共享。希望人家已经有的,我们就尽量不要重复劳动了,这样做有难度,但值得试试。

  最后,我还有些关于教育政策研究院的考虑,是关于课题的阶段性和研究的长期性之间的关系。课题合同是三年,合同有其严肃性,三年的课题目标必须达到。但教育政策研究院是不是可以考虑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比较长期的研究方向,适当的时候还能建设一个研究基地,教授们在完成课题的同时,可以成为这个基地的成员,选择成为自己较长期的学术研究方向。民进也可以帮助在有条件的省份中选择研究与实践基地。我们有好几位民进会员是所在地的教育部门负责人,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发挥出来,一起围绕这个题目进行调研,利用民进的资源丰富我们的研究体系,互补互利。面上的调研,民进可以多出点力,教育政策研究院的教师们一起参加,选几个点可以先做起来。教育政策研究院一定还要逐步建设自己的数据库,现在统计局有数据库,教科所有数据库,但我们可以在某些专业方向上,或者是数据挖掘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教育政策研究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课题研究的需要。作为长期研究的标志,我们能不能推出一个社会融合指数,定期向社会发布。如果有实际影响,那么向别人要数据就会容易些了,说不定这个指标还能影响对政府业绩的考核。我先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政绩导向、对民众的心理导向都会有作用,应该是很有益的事情。当然,光凭这个课题可能是不够的,要集成更多的资源。刚才提到的两件事情,一是调查数据库的建立,二是社会融合指数。课题组能不能在半年以后提个初步方案,听听大家的意见,甚至找个具体城市来试测一下,先在内部做,再修改完善,我觉得挺有意义,做成了可能成为政策研究院的一个特色。

  非常感谢大家!我的讲话中有些是自己原来就有所考虑,今天更加明确了;有些是受各位专家的启发后,新冒出来的想法。课题组一定要努力工作,不辜负教育部的信任,不辜负专家评审组的指导,也不辜负北师大这块牌子。我认为这个课题组反映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建设的一种探索,就是把参政党的资源和学术研究的资源结合起来为国家的政策提建议。希望我们在这样的创新实践中共同努力,也希望各位专家多多和民主促进会,和教育政策研究院联系。谢谢!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