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善制度环境,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1年5月16日)
严隽琪
非常感谢凌省长出席今天的座谈会,并为我们做了一个全面的省情和民办教育发展情况的介绍;非常感谢中央统战部黄跃金副部长参加我们的调研,并做了一个很好讲话,他的讲话从多个角度谈到了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此次调研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导;非常感谢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南昌市、新余市、上饶市党政有关部门,对民进中央考察团一行周到的接待和活动的精心安排,在调研中得到了接待各方充分的信任,向我们非常坦诚的、毫无保留地提出了意见和宝贵的建议,在此,我代表考察团再次向大家表示真诚的感谢。
九天来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多方面的,让我们既看到了江西省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看到你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出的有效努力,以及在生态保护上取得的显著成绩。江西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富民、利民,对我们很有启发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此次调研的主题外,几天来,调研组一行在江西得到了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得到了红色革命史的教育,也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江西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面措施扎实、锐意进取。对民办教育的发展,江西省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因此,江西的民办教育在全国各省中处于前列,不是偶然的。我们对你们的工作表示充分的肯定,也对你们给予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对民办教育举办者的创业精神表示由衷敬佩。
我们这次的调研是中央统战部受中共中央委托、协调组织各民主党派一年一度的重大专题调研。在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民进。教育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界别特色,我们与教育有着非常深的渊源。所以,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可以说是我们建会以来与生俱有的一种情感、一种责任。民进70%以上的会员都来自教育界,我们的创始人之一马叙伦是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我们的老主席、著名的学者叶圣陶也曾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民进的老一辈领导和十多万会员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这些年来,民进每年都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所涉及的问题持续建言献策。我们一直强调继承传统、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这次调研也是我们的一个实际行动。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国家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重大的战略机遇期、改革深入的攻关期,这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领域。因此,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同样是一个转型关键期、战略机遇期和改革攻关期。经济转型必然会对人才结构提出新要求、必然会对教育体系提出新要求。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改革的深入,我们的社会事业和社会建设也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改革开放30年,无论是我们的经验还是我们的财富都有大量的积累,所以,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教育领域同样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更多样化了,教育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上也面临着新要求。民办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也是如此。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探讨。在近十年前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现在看来很多事情并不明确。但我想,这是当时的情况所决定的,大家认识到了必须要发展民办教育,但很多认识还不到位、思想还不统一,所以重在“促进”,先干起来,先摸着石头过河,把社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发展的过程中继续积累经验。那么,将近十年过去了,民办教育在新形势下究竟如何定义自己的历史方位?这是我们此次调研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就更需要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也必须要提到议事日程。它不只是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所必须的,也是要更深层次地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所必须的。同时,中国的法律体系和框架已经建立,所有的政策、管理都需要与法制国家的总体走向相匹配。因此,中国的民办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加强促进力度和规范管理并举的阶段。
以上是我对此次调研的一些背景情况的基本认识。结合这些天在江西的调研,就如何推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对民办教育的战略意义,以及它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举国上下都应该有更高的认识。特别是要增强政府对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二者又如何定位?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都必须具有公益性这一基本属性。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各级政府自然就会把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作为其应有的工作职责。否则政企分开,只能由市场去管了。因此,一定要强调民办教育的公益属性。同时,对民办学校的规范管理也就有了依据。我们一直强调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以及它们的老师、学生应该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享有平等的待遇,最根本的依据是它们都在履行共同的、公益性的社会责任。
发展民办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计,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是要永远共生的。它既是吸引社会资本、拓宽教育投入渠道的举措(现在我们比过去富裕了,应该在顶层设计上,要有把社会资本引向公益性事业,尤其是教育事业、引向实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方针);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催化剂;也是社会建设的抓手。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社会建设是四位一体建设的一块短板,民办教育正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职代会在公办学校里多是做样子、可有可无,而在民办学校却能发挥实实在在的重要作用,这是个虽然小却意外深长的例子。从更深入的层面说,民办教育还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大催化力量。有人说,民办教育就是在挣钱、在盈利。那么,我们就要问这样一个问题:民办学校的生均收费并不比公办学校多很多,甚至持平、相等的情况下,公办学校得到政府多方面的支持,都没有利润,钱不够用,凭什么说民办学校就是在谋取暴利。有民办教育这样一个比照,公办教育就有压力,要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教育改革,更不用说还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等等。同时,民办教育的发展一定会促进我们对政府职能的认识。想当年,政府把办重点学校作为重要工作,因为当时管办不分。现在,就不会如此了。政府已将解决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作为其基本的职能所在。因此说,民办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
第二,一定要做好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制度的配套设计。要把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精神认真加以贯彻,并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使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更加科学、更加扎实,引导的方向要更加明确,要有路线图,这样我们改革的底气就会更足,要政策的声音就可以更响。另一方面,要把科学、扎实的理论依据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符合国情、省情的政策和举措。一路调研下来,我们也在调研中思考,即要处理好三组关系:兼顾长期性与阶段性、原则性与灵活性、全局性与地方性。其中,长期性、原则性、全局性是本质,表现出来的外在特质是阶段性、灵活性和地方性。这对政府执政的水平和能力是一种考验。
第三,民办学校应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方面勇于探索、加大改革。否则,民办学校存在的必要性将会受到质疑。民办学校要以“百年树人”和学校长期发展为追求,办出活力、办出特色、办出信誉,规范制度,成为“公益文化”的弘扬者,唱响公益性的主旋律。
此次江西之行,调研组获得了很多鲜活的案例、真实的数字、宝贵的建议,我们都会带回去,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向中共中央提出调研报告,并利用参政议政的渠道为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我们相信,江西的民办教育与江西的各项工作一样,一定会在“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取得新成绩、不断创造新经验、不断结出丰硕的成果。
在此,也感谢中央统战部、国家教育部给予调研组的支持和指导。祝愿江西人民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