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
(2011年2月15日)
严隽琪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今天,怀着十分的高兴、十分的敬意参加《冯骥才画集》出版首发式。首先,要介绍冯骥才同志是民进的会员,且自1988年至今,一直担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重要领导职务。他在民进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的关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等一系列提案,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冯骥才同志是民进文化界的代表性人士和民进书画艺术界的领头人。2009年,民进中央成立了开明画院,他出任首届、也是创业的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开明画院和全体书画界会员,秉承“开来而继往,明道不计功”和“惟愿文教敷,遑顾心力瘁”的开明精神,边建设、边活动,在开展学术交流、创作研讨、作品展览等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贡献。民进为有冯骥才同志这样优秀的会员而骄傲!
今天的首发式,是文化艺术界的一件盛事。冯骥才同志的多才多艺是公认的。我先知道他是位著名作家,他写小说、写散文、写报告文学、写剧本,各种版本的作品已经出了150多种,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三十多种。而且还有作品入选了小学语文教科书。如果这些数字还是一种概念,那么他的书在我家的书架上是实实在在地排了一整行。我读过其中的一点,只能算“冰山一角”,但已让我对作者说的“大自然把它的灵性给予能够感知它的人”这句话有所体会,因为我觉得作者就是被大自然赋予了灵性的人,他的思维感情与周围的人和物时时处处相联系,又能激发妙想,还能着成美文。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足以令人赞叹。
今天主要不是谈论作为作家的冯骥才,而是关注作为画家的冯骥才。为什么要从“作家冯”谈起,不仅是因为我认识冯骥才先生就是从他是一位作家开始的,更因为为了在这次画集首发式上致词,我又读了一点资料。冯先生自己说,他追求绘画的内涵与意境能够像散文那样可以叙述,能更接近现代人。我觉得他不论为文,还是为画,都饱含了浓浓的人文情怀。他作画,不仅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更激发我们对真、对善的思考与追求。记得两个月前,我与他一起访台,举办开明画院台北书画展。他的画作引起了台湾同行的高度评价。其中有一副画名为《冬日的阳光》,在记者的追问下,冯骥才同志富有哲理的解答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夏日的阳光照在皮肤上,而冬日的阳光是照在心里。我们都有经验,知道冬日的阳光使人心情开朗、教人心存感激、让人向往美好,但这段简捷而意味无穷的话直击我的心灵,让我不能忘怀。我虽然对于画是完全的外行,但我感觉冯骥才先生的为人、为文与为画都堪称“冬日的阳光”。由此,我不由地想开去,其实,冬日的风雪有时也令人期盼、也让人欢乐,那就是大地久旱时的瑞雪、就是大气污浊时的清风。所以,联想到冯骥才同志发起全国性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紧急普查与抢救,为了筹措经费,竟伴随有近二十年的卖画行为。他的作画,不同时也是一种“冬日的风雪”吗!对他的绘画成就,我想用令人惊叹来表达。冯骥才同志的画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将画意、画情和画趣水乳交融。画中的四季风物、自然景观,那么澄澈唯美、清新雅致、格调高远、情趣盎然。他绘画就是用丹青在写作,画中的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饱含情感的语言,构思新奇,意境深邃,耐人寻味,给人以心灵的感动。《冯骥才画册》呈现了冯骥才同志近二十年画作品的精华,向读者集中展示了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希望大家不仅好好品味他的文,也要好好欣赏、或者说是品味他的画。
冯骥才先生为民间文化保护而吃苦受累、无私奉献的铁肩道义、“天下情怀”让我们钦佩;冯骥才先生集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为一身的大家风范让我们景仰。冯骥才先生的确有一双妙手、巧手,让我们羡慕;可他的勤奋、他的专注、他的创新精神更让我们看到了学习的榜样。这里还是引用冯先生的文句(但愿断章取义没有违反冯先生的本意):“人最高贵的是灵魂”,“灵魂不能下跪”,“思想和思辩”仍是有现实责任感的文化人一切行动和创作的“一种前提”。今天,中国的文化正处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中国文化发展如何既有效地学习西方国家,又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立,一直困扰着近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出路何在?她既不应是单纯传统文化的复兴,也不应是单纯西方文化的移植。她应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统一。中国必须面向未来、自觉开放;中国又必须慎终追远、文化自强。探索无有尽期,同志均须努力。《冯骥才画集》和冯先生的文集,再加上他的社会实践,无疑是对这种努力的最好诠释。
预祝画集的出版工作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