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2012

目录导航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来访座谈会上的讲话(2012年1月5日) 严隽琪

首先,我代表民进中央对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来访表示衷心的感谢。当前正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

重要时刻,你们到民进中央来,把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深层次的思考与我们做了坦诚的交流,为我们参政议政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充分体现了多党合作集智聚力的独特优势。民进中央始终关注着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在参政议政的多个场合积极呼吁,在此,我想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凝聚着知识产权局的智慧与付出,是在座各位同志的支持,使我们的发言和建议有详实的资料和更全面的思考。

其次,我为你们取得的成绩感到振奋,刚才田局长介绍中国在奋力地追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我们创新环境的改善,是中国企业实力的增长,以及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但是田局长也提到了要保持清醒,我们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等等,这些都会给知识产权工作带来新的难题。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刚才田局长的讲话中我们看到了你们为应对挑战做出的战略思考。

保护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在谈创新,那么创新的动力从哪里来?我认为,一种动力来源于兴趣,正如鲁班因兴趣使然制成飞鹞,之后经过努力实践成为出色的发明家。另一种动力来源于责任和使命,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在当时既要运输又要打仗情况下的发明,这两种都不是从计较个人利益的结果,而这样的动力很需要依靠教育制度来激励。在知识产权制度中很关键的是利益驱动的机制设计,如果知识产权制度合理,创新的活力就有可能被激发和保护。如美国的拜杜法案,使高校拥有了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激发了高校强大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当然,知识产权保护的利弊也要辩证地对待,例如艾滋病在非洲贫困国家流行,如果因为知识产权保护而把治疗的药物卖的很贵,对于艾滋病的防治是很不利的,所以知识产权制度一定要设计好。


关于知识产权机制的问题。我们要建立既符合国际趋势,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长效机制。既要考虑到国际游戏规则,能和国际接轨的要按照国际规则来,又要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使其行之有效。一个社会最怕不讲理,如果政府不讲理,老百姓又以不讲理对待不讲理,长此以往整个社会都不讲理,这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要营造讲理的环境。刚才提到的广东佛山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非常值得深思,大家遇到纠纷后坐在一起,把道理讲请楚,然后做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处理决定,这不仅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社会建设来说也是可以推行的好做法。我之前读过一篇文章,其中讲到我们不应该将四大建设割裂开来,改革不是先经济改革,再政治改革,再社会改革和文化改革,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广东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也是社会建设的创新。

关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时刻,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的时刻,民进中央还将继续就此问题进行呼吁,为国家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但是,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我们之前的呼吁没有被采纳,会牵涉到哪些因素,要做到心中有数。

关于专利主体的问题。高校智力密集,但是高校不应该成为专利的主体,高校专利的出路可以是教授和学生带着专利创业,高校可以在企业以智力占有一定的股份,但是不宜去干涉企业的日常经营。高校有其自己的定位。那就是知识的传承与创造,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化的引领。专利的主体应该是企业,特别是像华为这样有知识产权战略的企业更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投资的科研项目,其成果属国家所有,当然,在项目取得的专利产生市场效益的时候,利益的分配可以进行更多方面的政策考虑。

关于“专利海盗”的问题。我国是否可以成立专利银行,或者是专利基金,由国家支持来吸收各类高科技企业的先进技术,同时有好的机制寻找合适的对象使高科技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这是高智公司对我们的启发。高智能做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高智,国家要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中发挥引导作用,公共财政要给予支持,把高智公司在我国的“海盗”活动势头遏制住。

关于人才培养的问题。专利是跨技术、跨法律、跨管理的领域,我想是否可以从推动教育改革的角度呼吁一下。当年,我国的计算机科学起步时,人才匮乏,曾从若干高校的三、四年级学生中,选取一些相关专业的学生组建计算机学院,其成效立竿见影。还有航空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专利人才的培养要有专门的规划和教育的支持,知识产权局是否可以和高校合作,培养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硕士,或者与企业合作实行定向培养。

今天的座谈使我感觉收获很大,我们聚焦到了一些有共识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建言献策。最后,祝在座的各位同志新年好!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