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主党派对台工作的思考
关于民主党派对台工作的思考——以民进开展对台工作为例
(在2013年统战系统对台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013年3月22日)
王佐书
自2002年以来,民进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紧紧依靠各级有关部门,联合有关社会团体,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出版等领域的优势,开展与台湾文化、教育、出版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交流活动,对增强台湾同胞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认识和信心发挥了作用。2008年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随着两岸同胞的往来愈加频繁,呈现领域不断拓宽、交流不断深入,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多级的交流态势,民进中央在传统的对台活动品牌基础上,不断调整、深化和创新现有的交流交往内容与形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省级组织开展对台交流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对台工作实效。
一、基本工作情况
1.深化内涵,创新传统项目形式。
经过多年努力,民进中央对台交流主要形成了三个品牌项目“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海峡两岸基础教育论坛”和“海峡两岸企业发展与合作论坛”。
“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已举办十届。从2002年第一届在苏州以“吴文化”为题开始,分别以地域特色文化、学科领域文化、民俗文化等为主题,在十个不同城市举行,到会专家学者来自两岸四地,约830人次,收到各类论文390余篇。第七届还促进浙台两地医卫机构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第八届与第二届台湾电影展进行了合作,第九届增加了亲身体验传统民俗的活动,第十届则首次在县级市举办。研讨会充分发挥了民进在文化领域的优势,为两岸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体现海峡两岸的特色,2013年将与台湾有关方面合作在台北举办,除继续研讨有关文化议题、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将把研讨内容转化为参政议政素材。
“海峡两岸基础教育论坛”已举办四届,充分发挥了民进与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密集、影响力强的优势,推进了两岸教育实质性的交流往来。2011年,我们整合会内资源,将其并入“中国教师发展论坛”(民进在教育领域的一项传统的重要参政议政活动),以两岸四地教育工作者共同研讨交流的形式,共商中国教育发展大计,取得了良好效果。
“海峡两岸企业发展与合作论坛”是第一次以民主党派名义和地方政府名义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工商界交流活动,具有开创性。论坛共举办了四届,成为当时台湾同胞了解大陆中西部和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深入推进两岸经贸往来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两岸形势的发展,以及考虑民进的界别特色,我们调整了做台湾经济界人士工作的思路,停止举办论坛,改为以小范围接待来访的台湾经济界人士为主,主要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沟通座谈,听取意见建议,解答疑难困惑,协助解决在大陆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加强接待台湾团组来访的工作。
过去经多方面考量,主要以民进中央主要领导个人名义接待台湾人士或团组来访,参与人员少且范围小,接待场所多以宾馆为主。随着与饶颖奇等台湾人士往来频次增加、交流深入,双方逐渐成为老朋友且建立起较为牢固的互信基础。2010年3月饶颖奇第一次率“台湾民意代表交流参访团”到北京交流时,点名要到民进中央机关拜访,近距离了解大陆民主党派。我们知道,党派与政治有关,而台湾人忌讳与大陆人谈政治,对大陆民主党派也比较陌生,也不愿意到政党机关参访。此提议一出既是民进多年工作的结果,也是我们宣传大陆政党制度的好机会。
严隽琪、罗富和等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台湾团组的来访,亲自安排和出席每场会见或宴请。目前已在民进中央机关正式接待了5批台湾团组来访,其中,3次是饶颖奇任团长的“海峡两岸民意代表联谊会参访团”(蓝绿均有),1次是台湾前“教育部”部长吴清基任团长、前“教育部”部长杨朝祥任副团长的“2012台湾技术暨职业教育校长新疆参访团”,1次是周荃任荣誉团长、郑又平任团长的“2011纵横北京教师参访团”。在接待活动中,均把介绍民进的发展历程、职能履行以及开展海峡两岸交流的情况和参观民进会史展览,作为一项重要的交流内容,有效的澄清了台湾人士对大陆民主党派和政治发展的一些误会或误解,增进了台湾同胞对大陆政治制度的了解。
3.主动走出去。
以“广交友、深调研、凝共识”为目标,先后有3位现任离任国家领导人赴台交流:2010年底严隽琪主席率会内书画界会员赴台开展文化交流,并举办了“开明画院台北书画展”;2009年许嘉璐同志率团出席在台北举行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2011年张怀西同志率基础教育考察团赴台湾考察,与当地中小学校长和基层教师进行交流。2013年1月,开明画院再次赴台,在台北故宫举办“金蛇送福——两岸文化迎新春笔会公益活动”,现场挥毫写春联、赠送春联。此外,上海、福建、山东、湖南等省级组织也纷纷组团赴台进行文化教育考察。这些活动以文化教育交流的形式做了大量增信释疑的工作,有效推进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往来,进而宣传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为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建言献策。
不断改进、完善和落实好惠台政策措施,对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政治意义。民进中央先后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情况”、“两岸签署金融合作协议后大陆台商融资情况”、“构建两岸中医药经济交流平台,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相关建议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福建为代表的东南沿海组织和有海外优势的会员,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积极提供涉台信息。这些调研成果和涉台信息为中央及时了解有关情况、做出正确部署发挥了有益的参考作用。
5.盘活会内资源,扩大联谊对象。
民进中央还发动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开展海外联谊活动。福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天津等沿海组织,纷纷挖掘会内外资源,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联谊交流活动,如福建举办了“中华之根——海峡两岸谱牒学术研讨会”,广东举办了“粤台传统中医(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安徽、江西、湖北、山西、四川、新疆等内地组织,则依托会员的海外优势,广泛联谊海内外朋友,积极宣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目前,正在形成中央与地方、纵向与横向连动,全会共做对台工作的局面。
6.理顺机制,进一步规范台港澳工作。
民进中央加强了对台工作的统筹、规划和领导,由一位副主席分管,并将所有对台交流工作整合到社会服务部,集中了优势力量。民进中央多次召开由主席办公会议和由主席、常务副主席、专职副主席和业务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对台工作。
二、工作思考
1.关于民主党派开展对台工作的优势和劣势。
民主党派地位超脱、联系广泛、影响力大以及党派领导人的个人魅力等是开展对台工作的优势,但是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资源有限则是我们的劣势和难点。对此,我们在举办上述三个论坛时,均采取了争取政府部门(主要是中央统战部和国台办)支持、与地方政府及民进地方组织联合举办等方式,把民主党派的优势与政府调配资源能力强的优势结合起来,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目标与宣传地方、促进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优化整合,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和效益。开展入岛交流、接待来访等活动主要是自筹经费。省级组织的资源更有限,主要以接待来访为主,近两年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善,部分省级组织也开始与其他单位合作共办对台交流活动或组团入岛考察。希望中央统战部能协调有关部门,改善必要的工作条件(如入岛交流的经费),以利民主党派更好地发挥在对台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2.关于民进对台工作优势和特点。
与统战系统开展对台工作的重点单位如民革、台盟、台联等相比,民进对台工作的资源的确有限,如与台湾的交流管道、民进自身的人力等。因此,在两岸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交流格局,在各单位都高度重视对台工作、积极开展对台交流的背景下,我们只能紧紧依靠多年来在对台交流中积累的人脉资源,抓住民进在文化教育出版领域的优势,通过不断统筹整合会内资源及对外联系的机制与平台,调整、深化和创新现有的交流交往内容与形式,做精做深与台湾文化教育出版领域的交流往来,推进两岸实质性合作。今后,民进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继续做好在文化教育出版领域的交流工作,同时也希望统战系统内部能整合各单位对台的资源和优势,开展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共同为巩固两岸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关系作出应有的努力。
3.关于对台工作培训。
对台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的工作,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灵活性,且岛内形势变化很快;其次,两岸从长期相对封闭突然变得往来频繁,各种信息大量涌现,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如何将坚持原则和灵活掌握恰当结合等等,也是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随着干部的年轻化,从事对台工作的年轻同志越来越多,由于经验不足,缺少历练等因素,每位同志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是不一致的,或不准确,或太灵活,或太死板,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各单位对台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对台工作的相关培训、交流和研讨,及时沟通信息,统一思想,纠正偏差,探讨难点问题,十分必要。建议中央统战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4.关于赴台活动的宣传。
入岛交流具有特殊作用,如何扩大其在岛内的舆论影响和社会影响(正面大于负面),是评价入岛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近几年,民进中央4次组团入岛交流,宣传方式各有不同,但前3次以传统的宣传模式为主,即以大陆主流媒体(包括网络)为主进行宣传。第4次则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的宣传优势,特别邀请了一位网站记者随行,以专题和博文的形式全程直播交流情况,并把关注报道与网友互动相结合,增强了宣传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同时大部分赴台人员有博客、微博或微信,也每天直播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因此每个人既是消息稿中的主角,也是转发消息稿和发表评论的网友,用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宣传了文化交流的情况。
这启发了我们:入岛交流应树立“小活动,大媒体”的观念,不能只盯着传统的主流媒体,要学会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和方式,尽量发挥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的优势。要学会和台湾媒体打交道。尽管台湾媒体从工作程序、到关注重点和报道内容,与大陆媒体完全不同,但是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文化交流活动,在遵守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我们仍可根据内容,与台湾邀请方加强沟通做好前期策划,并通过他们为台湾媒体提供其更感兴趣的宣传提纲和宣传点,使之为我所用。另外,要注意台湾媒体的习惯和特点,用台湾民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语言和内容,做好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