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百年学科启新程

  百年学科启新程

  ——在交大机械工程学科百年教育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2013年3月31日)

  严隽琪

  我们在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于过去的百年中,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而骄傲之时,不能不思考今天的交大人如何续写这个老牌学科的第二个百年历史。

  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和大家分享自己对两个问题的思考。

  首先,机械工程是“夕阳”学科吗?这不是凭空臆造的问题,我亲耳听到过有人发出此类疑问,也看到有媒体说“拿到学位的中国人拒绝在工厂工作”。机械工程是工科,当然工厂、工业是它培养人才的主要指向。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形势和任务做出“三个没有不变”的描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又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在这样的时期,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必须执行独立自主的国策,切实保障国家安全,而实体经济正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机械工程正是这基础的骨干,所以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是国家独立的需要,这是一。再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类活动空间已经向各个方面拓展,不断挑战科技的极限;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处处有对机械工程的需求,因此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是拓展人类活动空间以及改善民生的需要,这是二。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选择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实现现代化,我国的工业必须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产品更新换代加速,产品的各种指标不断提升,各种新要求层出不穷,核心的、高端的、基础的科学技术,不仅是新兴产业的需要,同样是传统行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因此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是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这是三。目前关于新技术革命议论纷纭,具体描述不尽相同,但比较有共识的是,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因能源、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物质、能量、信息三个系统之间的平衡出现巨大变化,它必然带来新装备、新材料、新控制等等的诞生,因此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是抓住新技术革命机遇的需要,这是四。暂先列出四个理由。我高兴地读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多处明确提到有关机械工程的任务,如“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强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等。机械工程学科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她将历久而弥新,对于今天投身于机械工程学科的人们,依然会激动人心、依然需要格外的努力。这努力中的关键是学科的融合,是处理好“专”与“通”的关系,它就像一个钱币的两面,只不过有时A面向上、有时B面向上;有人的A面更待加强、有人的B面更待加强。一方面,学贯东西、博古通今固然极佳,但精力有限,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学用结合,学术有专攻;另一方面,分类不是目的,不要以已有的学科分类来限制想象和创新,要鼓励自由选课和学科交叉的学习、科研团队。其实,不仅现有的理工科中的各一级学科、各系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理工和人文之间又何尝有绝对的藩篱!当然,这里说的是严肃、扎实的跨领域学术,而不是肤浅的炫耀表面知识。

  第二个问题跳出机械学科的范围,谈谈对大学的社会责任的认知。社会学认为“社会总是由社会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组成,社会行为体根据其资源结构、领域目标和行为规则而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由此也就具有了特定的‘性情’,就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就是责任的来源。大学的责任正是来源于大学的社会地位、拥有的资源和享有的权利。今天,一个游离于社会之外、我行我素的大学是难以找到的,一个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学是难以理解的。与大学社会责任相伴的就是大学的社会贡献。对大学所作出的社会贡献进行评价不容易,既需要考量它对社会当下的作用,也需要看它对人类文明积淀的历史影响。

  大学的责任之一是成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主流文化就是力图追求某种社会认同,构建某种思想基础,提供某种精神寄托或信仰,反映时代的特征。优秀的文化必然追求人格的高尚和国性的优良,而之所以能成为主流文化,还必须走出“精英的殿堂”,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大众中广为传播。大学要在构筑文化的根基,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确立核心价值理念上作出独特贡献。这种贡献主要通过培养人才和思想引领来实现。

  大学有责任培养学生成为有文化、讲文明的人,使学生成为文明的创造结果。知识分子不仅指“有知识”,更是会思维能判断;不仅追求自身的提高,而且促进社会的和谐;不仅能审视自己,而且能放眼看世界。爱因斯坦说过:“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这种价值取向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在赋予人生意义、事业动力的同时,也约束和规范着人的行为。大学要充分认识和重视知识在德性涵养中的作用,知识决不应该仅仅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而且,即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师生的言行仍对社会风尚会产生着特殊的作用,人们期待他们是不依附权贵、不膜拜金钱、不追随媒体的社会良心。当然,学界的一些失范现象在引发着社会的谴责、也在引发着人们的思考。

  有一句名言:“最后,是思想而不是巨大的利益,来造成美好与邪恶的差异。”大学应以思想“智库”的角色,来对社会改造和不断进步作出贡献。大学的研究应把科学方法与研究领域中的实际结合,发现时代的新走向新问题,通过思辨产生具有思想意义的新认识。比如,在当前中国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在中国迈向强国之路上的时代,文化上充满冲突与活力、问题与希望。就特别需要发展出能描述国内秩序,又能表达国际关系,解释中国的国际行为的概念、理论或话语。文化强国战略应该对内要增强国人的自信、自爱和自强,对外要增强话语权。

  大学的责任之二是通过知识成果来丰富和更新着人类文明的宝库,成为文明的创造者。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国家的崛起,就必须“在知识上扮演一个有力的角色”。大学无疑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要落实到革新意志、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在多学科融合日益重要的今天,教育更是不仅要落实在智力的提高,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商,即“对自己情绪的认知和控制,与他人一起工作时的互动、理解、合作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龙头地位,其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会逐级地向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各个学段辐射其影响。高等教育要通过这种影响,来引导基础教育乃至学前教育,注重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断激发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在大学阶段要适时将学生的兴趣聚焦为志趣、转化为志向。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科技创新的动力无非两种,一是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是外在的需求、责任和价值;二是以探索知识、获悉宇宙奥妙为其本身之目的,听从内心的呼唤,具有对功利的超越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影响深远,这可能是中国在近代科技停滞乃至落后的原因。现代大学就是要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技成果离不开人,因此归根结蒂,教育还是以育人为本。

  今天的大学还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当今世界,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特征突显,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宽广,形成多元的、多个的利益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共存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不仅可以享有世界体系带来的便利,提升自身竞争力,还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国际社会义务与责任。经济全球化的车轮在每一个国度隆隆作响的同时,也将那里的社会和文化卷入了国际化的交流、交锋和交融的大潮。高等教育系统如何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审视自己的角色,权衡自己的责任,承担自己的使命,是世界各地的大学校长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与本国政府和当地社会的支持有密切关系,政府与社会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要求大学首先为本国社会发展服务,这是规定大学责任范围的重要因素。一个不能够很好履行本国社会责任的大学不可能担当国际责任。但是,在新形势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生存体和社会利益体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对高等学校的责任进行更大范围的再认识,大学需要率先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这就要求大学主动积极地建设多元文化沟通与融合的中心和桥梁,增加学术交流,增进文明对话,促进世界和谐,建立开放活跃的教育环境,造就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修养和国际合作能力的国际性人才,提供积极促进世界和平而不是制造冲突深化矛盾的解决方案。高等教育也有“请进来”和“走出去”的问题。

  综合上述三方面,大学教育的灵魂和基础是责任、情怀和文化的传递过程,是精神守望和社会责任。今天的外部环境,是过去的大学所不曾遇到的,单纯的知识传递功能的组织形态,显然已无法适应多重使命牵引的发展要求。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学科既不断分化,又不断融合交叉,呈现多元多层的复杂态势。高等学校的组织和行为面临新的挑战和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学将先进理念付诸于实践,锐意改革进取,实现持续改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取代。如何克服为追求物质幸福带来的精神痛苦,是现代人内心的深层纠葛。我们需要互相勉励:大学的社会责任不能弃绝物质世界,更要叩问人类的精神家园。

  最后,我希望借此讲坛,表达我对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在第二个百年创造新的辉煌的美好祝福!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