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立人,以德为魂,魂要附体
教育立人,以德为魂,魂要附体
——在2013年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年1月11日)
严隽琪
持续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今年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一是地点的变化,座谈会搬出了民进中央机关大楼,放在了35中,这是我们的一个新尝试,使座谈会和学校的联系更紧密了。第二个变化是出席座谈会的高中校长们的代表性更广了,不仅有来自示范性高中的,也有来自一般性高中的。刚才大家作了坦诚的和精彩的发言,由来自办学第一线的校长们直言新课改的经验和困难,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心声通过座谈会直接反映给政府主管部门,而且对民进在教育领域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也大有裨益。教育部高度重视这个座谈会,刘利民副部长亲自莅会并作讲话、这种直接的交流和研讨是座谈会能够吸引校长们的一个重要原因,体现了教育部重视多党合作,重视在决策中广纳群言的民主作风。民进希望更好地发挥参政党在制订“良策”中的智库作用,和实施“良政”中的监督作用。民进衷心希望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力量,办好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让大家能够在宽松的环境里说说心里话,坦诚地向主管部门反映意见建议。
非常感谢教育部每年都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支持这个座谈会。教育部这些年扎实推进教育改革,投入了很大精力、付出了很多努力。民进作为参政党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教育部都非常重视,能采纳的尽量吸收采纳,对我们的调研活动给予指导和协助。对于参政党的定位,我认为可以归纳表达为对于良策的制定起到智库作用,对于良政的施行起到监督作用。民进与教育部有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愿望,所以多年以来的互动都非常顺畅和有效。
非常感谢承办会议的东道主和各位校长们。刚才35中的朱校长对自己学校做了简短的介绍,话虽不多,却是“点睛”之语,他介绍35中的创办者起校名为“志成”,取意“有志者事竟成”,说明当年的办学者是多么重视教育学生树立志向,他又用一连串从学校毕业的有为人士来说明学校以什么而自豪,凸现了教育的目的就是“立人”,这两点都是我非常赞同的。各位的讲话中提到不少问题,使我很受启发,印象深刻。如高中的定位问题,高中和其他学段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高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处于“普及性的义务教育阶段”向“选择性的高等教育阶段”过渡的关键学段,同时它的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变化的关键时期,因此高中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意义,各位高中校长责任和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又如,教育改革要多做或者说善于做减法,“减负”是减法的一个方面,但我认为“负担”不仅仅是客观的衡量,还有主观的因素,会因人因时而有不同的感受。减法还指政府职能或者说权力应该重在“保底线”、“保公平”。再如,办学自主权下放要求上级的权力做好减法,“因材施教”、“差异化办学”都和自主权有关,既要信任校长和教师们,又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这是一大挑战。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由于我没有在高中任过教,感到对于具体的课改没有发言权,如果把办学条件、课程结构等等比喻为教育之“体”,那么,我愿借此机会,就教育之“魂”谈些想法。
教育的目的是立人,而且我认为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比“全面发展”能更好地阐述“立人”的真谛。健全的人格当然需要体魄、意志、知识和品位,而“德”应该是魂。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与核心。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的民族,“立德树人”几乎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教育的本质是传播价值、澄清基本信念,让世界和人生变得可以理解、可以参与、可以选择,给生命带来意义。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文化、讲文明的人,他不仅是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更是有精神追求和思想判断的人;能够热爱学习、不断学习的人;不仅能审视自己的内心、追求自身的提高,而且能放眼看世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价值取向和对社会的认同感会赋予人生以意义、赋予学习和工作以动力,同时也约束和规范着人的行为。就拿求知欲来说,兴趣就很重要,因此教育者要保护和启发学生的兴趣,但教育者还应该善于将学生的兴趣适时地聚焦为志趣、转化为志向,使其具有了道德的意义,从“为一己”变成“为事业、为社会”,这种责任感或使命感就会成为另一层次的强大的求知动力,成为坚定意志的源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充满“家国情怀”的词句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道统,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好的教育应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知识不应该仅仅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知识在德性涵养中的作用,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在学生的德性涵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人格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这就是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好的教育还应寓德育于美育之中。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问蔡元培,中国百废待兴,教育最该“兴”什么?蔡元培的答案是美育。一个能够欣赏美的人就会产生创造美的激情。人对于学习和做事的态度是取决于他的思想境界的,有最超脱的审美境界,那是进一步超越“求知”和“道德”中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时“欲念”、“功用”和“外在目的”消失了,有这种感受是一种特别的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如果说“道德境界”更属于“儒家”精神,可用太阳一比,充满热情与活力;那么“审美境界”可能属于“道家”精神,可用月亮一比,表现为平静和洒脱。我心目中的“大师”,往往就是达到了后者的超脱境界。学校需要加强美育,首先要能欣赏美,包含着文化的认同,认同“理”(产生美的原理)、“意”(美所传达的情意)、“格”(美的格调);然后就能维护美;进而能够产生创造美的激情。坚持美的追求,达到美的境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题目。希望中国的教育还要在美学教育上多做研究,因为对美的欣赏能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立德,重在立师。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培养人才的过程就是责任、情怀和文化的传递过程,即文脉的传承。我最近在看三联书店出的《先生之风》,感到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老师的历史,古朴纯正的师风曾一代代薪火相传。然而,这种引人自豪的美好传承,于今遭到了空前的挑战。一向属于“清流”的学界已被严重污染,需要我们为了激浊扬清去思索、去行动。德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引领启发、指导帮助的作用。素养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浸润而成,所以学校文化首先就是师德师风,是教师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学识修养和对学生的态度方法。今天世界处在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手段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异常地快,开放的国际环境、多元文化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立德先立师,正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素养,不断提高教师地位,让教师更有尊严,应该是落实教育中长期规划的重点。
教育改革永无止境。民进将一如既往地在教育这个老阵地里面下大工夫、花大力气,为教育政策的改良,为教育行政的改善积极建言。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与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合作,将努力使一年一度的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开得有成效。欢迎大家利用好这个座谈会,利用好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利用好民进中央的参政议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