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涵养,以德为先,建设创新文化
修习涵养,以德为先,建设创新文化
——在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上的讲话
(2013年1月4日)
严隽琪
本次论坛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联动发展——为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为主题,既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创新素养,又提出了解决的路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动。我在此首先想强调素养要以德为先。素养,即修习涵养,修习是学习锻炼的过程,涵养是渗透蕴涵于身心的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素养,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贡献,这是教育应该担负的使命,因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教育之所以是国家发展之本,是传承发展文明之路,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传播价值、澄清基本信念、以德为先,让世界和人生变得可以理解,可以参与,可以选择,给生命带来意义。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文化、讲文明的人,他不仅是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更是有精神追求和思想判断的人;不仅能审视自己的内心、追求自身的提高,而且能放眼看世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价值取向和对社会的认同感会赋予人生以意义、赋予学习和工作以动力,同时也约束和规范着人的行为。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知识在德性涵养中的作用,知识决不应该仅仅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课程也不能截然地分为“创新的”和“非创新的”。
人的思想境界是分层次的,人有了认知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说明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大大提升了一步,走进了精神的元素。人类有好奇的本性,“为什么?”是人在幼年开口之后最常见的询问方式,其中蕴涵着人类理性的最初表现。人的求知探索的欲望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功用心,或可叫功利心来激发,这就是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了。外在的目的各式各样,可以是个人的考试成绩、升学和谋生的需要;也可以再提高一步,由通过认识客观规律,达到外在的目的转向内心,要对他人负责,这就上升到了道德境界,使创新具有了道德意义。教育的价值取向,除了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还应该将学生的兴趣适时地聚焦为志趣、转化为志向,有了道德的意义,从“为一己”变成“为事业、为社会”,这种责任感或使命感就会成为另一层次的强大的求知动力和创新的激情,成为坚定意志的源泉。当然,还有最高的审美境界,那是进一步超越“求知”和“道德”中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把认识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时“欲念”、“功用”和“外在的目的”消失了。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希望中国的教育还要在美学教育上多做研究,因为对美的欣赏才能激发创造美的欲望。这可以再成一篇文章,我这里只是表达一点希望。
我想谈的第二个认识是素养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浸润而成。要重视学校的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是与创新活动密切关联的文化形态,它是人们对创新活动的基本态度,是制度安排的观念基础。怀疑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文化就是提倡问题意识、或批评意识,在于对现实的不断追问之中。所以,特别不希望把创新素养形式化、指标化、标准化,这与创新在本质上就是相悖的。尤其少年儿童是处在打基础的人生阶段,应该重在修习德性、重在锻炼的过程、重在内心感受,而不是计较具体的发明创造结果。
创新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进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主要任务。因此,“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应该指的是基础教育的模式要重点关注和启发孩子提问,要重提问的过程而不要太关注结论。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学习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出“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更新学生的观念,不让孩子觉得有什么是自己不能质疑的;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供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不要担心孩子会对物品有破坏,有损失;三是解放儿童的嘴,允许学生提问和质疑,提问是学生创意思维的源泉,要让孩子敢说敢讲;四是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将儿童局限在课堂中,而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设施提供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儿童在自由的空间里掌握知识;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从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无效的训练中解脱出来,有更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六是解放儿童的眼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尽管今天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陶先生的至理名言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让当下的人们感受启迪。当然具体手段可以改进,譬如,电脑和网络遍布,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在不断拓展;又譬如,众多的博物馆免费对孩子开放,提供了绝好的第二课堂,等等。总之,学校的文化就是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土壤。
第三,我认为教师的素养是关键。批判与怀疑需要理性,怀疑精神需要扩充学术视野和基本的知识训练,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所以,教师的素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学校文化首先体现在校长和教师。培养人才的过程就是责任、情怀和文化的传递过程,即文脉的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里,师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师者价值观清晰、行事有原则、做人讲礼教修养、对社会影响深远。”教师担的是一份责任,表现的是一份操守,内在的是一份良心。所以学校文化首先就是师德师风,是教师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学识修养和对学生的态度方法。教师是仅仅满足于照本宣科、“授人以鱼”、把学生的脑袋当作知识的“容器”;还是重视“授人以渔”,发现和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脑袋视为等待点燃的“火炬”?教师是强调“师道尊严”,不容挑战长辈的现有的结论;还是主张“教学相长”,共同探索讨论,宽容学生的奇思怪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面前,一个优秀的教师叫人寻找真理。”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手段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异常地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体现为是引领启发者、指导帮助者、组织合作者。对创新素养培育的思考和探索,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可以作为中小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口。创新永无止境,教育改革也没有止境。
高校与基础教育的联动既是客观的存在,又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所谓客观的存在,是因为文化不会受行政划分、院墙高低的阻隔。高校是基础教育学段的莘莘学子和他们的父母们心心向往的殿堂,高校的文化必然会“溢出”校园,影响社会,牵引着基础教育的取舍,高校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素养的录取标准必然会引导基础教育阶段是否下力气去激发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所谓它又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指如何从主观上充分认识和积极利用这种联动性,在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上、在人才的流动上、在器物场地的利用上、在活动的安排上、等等方面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对接。杨浦区内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4所全日制高校,也有全国首批获准的开放大学,是优质高等教育集聚区;同时也是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杨浦区又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杨浦区在积极探索利用高校资源、汇集创新要素、促进内生增长的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之路。本次论坛在杨浦区举行,一定有利于我们从杨浦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
上海民进教育论坛自2003年发起,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在上海教育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品牌论坛,成为民进上海市委集智聚力、履行参政党职能、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民进的党派特色和影响力,在一年一届的论坛中得到了彰显。在此,我对10年来为上海民进教育论坛做出贡献的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上海民进教育论坛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