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人生 ——与台湾大学生中华文化参访团座谈
大学和人生
——与台湾大学生中华文化参访团座谈
(2014年7月14日)
严隽琪
感谢台湾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以及周荃女士、郑又平老师和带队的老师们,把这么多年轻的台湾学子又一次带到我的面前,让我们能够交流心声。去年我给“与大师的对话”改名为“与一名老师的对话”,因为大师有很高的标准,不能轻易冒用,我对自己最最看中的身份就是“老师”。今年还是要改,就改为“与一名老大学生的对话”吧。
面对英气勃发的你们,我不由得首先想谈谈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差别,而且借用一位真正的大师——梁启超先生在其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写的一段话来表达:“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这段话让我产生很强的共鸣。不同年龄的人对时间快慢的感觉是不同的,年轻时活力充沛、踌躇满志;前程有着太多未知数,故而也有着无数的可能性。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总觉得光阴过得太慢。那时有三股力量在推动我好好学习,一是渴望早日学成,就业挣工资,减轻因父亲早逝压在母亲身上的经济重担,在我六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个人抚养我们五姐妹。为了让我们姐妹接受当年可能的最良好的教育,她几乎卖空了家里凡值点钱的东西。母亲当年是金陵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她对我们说,女子不必不如男,应该要“自立于士人之林”,这就是我母亲对我的身教和言教,我强烈地希望为母亲争气。动力之二是榜样的激励,我当时渴望成为一个为人类造福、为国家增光的科学家,很小就把居里夫人作为心中的偶像,大概因为她是女性;因为她年轻时在贫寒中刻苦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因为她为了亲情而先人后己,先工作供姐姐读书,然后再自己求学深造;因为她成就卓著、蜚声世界却仍对贫弱的祖国一往情深,对科学无私奉献。动力之三是对求知的渴望,我热爱学习,觉得知识本身就带给我难以言表的快乐。我于1962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当时校园里流行一句口号,从清华园叫响,风靡大江南北,即“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年轻时觉得五十年是个好漫长的时光啊,足够我慢慢地去享用,可回过头来,怎么一眨眼几十年就过去了,青春年华更是稍纵即逝,属于万分珍贵的记忆了。年轻人有梦想、有志向是值得羡慕和赞美的。中国有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叫傅雷,他的儿子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傅聪。傅雷和他在大学求学的儿子通信中说:“这是你一生中的黄金年代,希望你好好的享受、体验,给你一辈子做一个最精彩回忆的底子”,我也希望各位年轻学子放飞美好梦想,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梁启超先生那段话接着还有“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故日新。”“思进取,日日新”,是长者对年轻人殷切的期望。
回首我走过的路,我没有设想过自己大学毕业后,社会角色会发生这么大、这么多的变化,煤矿工人、机械厂的技术员、大学教师、科研专家、政府官员,以及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真如一位大陆的哲学家说的“人生就是不断地从头开始”,我在大学学习时打下的“底色”,对我这些经历都一直在起着作用,那就是坚实的知识基础、对学习的爱好和“自立于士人之林”的志向。孔子认为“君子有三思”,把“少而不学,长无能也”放在第一。这是否可算是我这个老年人对既往的留恋呢?作为我与你们交流的一个体会吧。
第二,你们参访团以“中华文化”命名,很有意义。时间是很神奇的选择力量,它使许许多多附着于物质的东西归于腐朽,退出历史舞台、退出人们视野;但时间也使一些东西愈加珍贵、历久弥新、变得神奇。成就神奇的必然是有文化滋润的、有超越物质的精神意义的东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是经过悠悠历史长河的洗礼后凝聚而成的精髓。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以孔子为标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也有以“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为核心的道家文化,还有源自西方的“慈悲普渡”的佛家文化,这三者的交融,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结合中国民族的特性进行的创造,使得中华文化变得博大精深。任何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基于其文化的复兴,历史进入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崛起,人们充满期待。
这里不能回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因为谈论古代的时候,其实关注的是现代,换言之,在古代的外表下,表达的却是近代的理念。我们希望以史为鉴,从历史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也从历史的成功中学习经验。没有面向未来的创造,再源远流长的文化也会失去活力。我在十多年前担任上海市副市长时,工作变动需要我跳出专业领域看社会、看世界,当时有一位高层领导告诉我他正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现代化?”,自那以后,这个问题也一直让我思索,有时觉得困惑,有时觉得有新的感悟。每个概念都有其生长的语境,从先发达的西方国家走过的路来看,现代化当然体现在工业化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化、支撑和推动工业化的科技革命;现代化当然体现在市场化,以及提供必要支撑的法制建设和民主化进程;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还有文化的发展、人性的解放、全球秩序的变化;等等。西方走过的现代化之路是在感性和理性、世俗和宗教、割据和统一、城市和乡村、民族和世界之间不断的冲突、融合、调解中进行着,体现着分歧和共识的交替作用,体现着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和工业科技等文明要素的均衡同步发展。当前,世界文明激荡,西方终极理论动摇,西方文明在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道德滑坡问题、应对经济危机等很多方面碰了钉子,许多人又回过头来在中华文明中寻找解药。中国人追求现代化时,应该不是抓尾巴搞形式,而是溯源头抓精神,真正能够借鉴和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理性价值和局限;两岸的中国人包括全球华人,一起在中华文明中寻找精华,一起努力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现代化升级。要不带成见地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和自己文化中的精华,一起去实现中华文化的新发展和新超越。宽容是一种文化是否优秀、是否成熟的一种标志,对话是自信的表现。无论古与今,无论中和西,无论内和外,关键是文化要有吸引力,要宽容。我们继承前人,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华,应当是继承或借鉴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适应于古人,也适应于今人,既适应于西方实际、也适应于中国实际的思想。同时还要把这种抽象意义和今天新的具体、新的时代结合起来。一起去实现中华文化的新发展和新超越,为世界提供思想、价值的贡献。
第三,谈谈教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几千年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最根本的力量。进入新世纪,在全球化的世界新版图中,我们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梦想在努力中逐步展开,正式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战略。大陆公共财政中教育支出首次提高到GDP的4%。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大陆受教育人口不断扩大,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全面实行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的新阶段,毛入学率从1978年改革开放刚开始只有155%,到去年(2012年)已经提高到了30%。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大陆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远远超过欧盟国家人口最多的德国。而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数则是世界最具创新活力的芬兰总人口的六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教育奇迹。而且这是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认真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成为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贫困人口减半,贫困人口从半个多世纪前的2亿多减到现在2千万的背景下实现的。这是世界都承认的一个教育奇迹。以教育求进步、以改革求发展,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学习型的组织正在成为大陆社会普遍的需求。
但是大陆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少,以高等教育来说,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现在有所谓结构性就业难问题就是因为教育对这样的变化没有积极响应;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带来对教育需求的提高,百姓不仅希望有学上,而且希望得到优质的教育,对大学教育质量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三是在信息开放和权利意识增强的背景下,教育公平的呼声日高,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四是大陆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流动迁徙人口巨大,达2亿多,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包括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提出新挑战。以上列举的还只是外部变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教育内部也有许多待改良之处,特别在高速发展多年之后,“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邓小平先生说过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这是需要我们不懈努力的。我们既要看到历史,也要看到现实的努力;既要看到成就,也要承认问题和困难。两岸教育界要多交流,互相借鉴。
晚清以来,从废除科举开始,中国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冲刷,既有传统的张力,也有改革的痛苦,有成功,也有失败。钱穆先生说过“哪里有无历史因袭的政治,无传统沿革的制度,而可以真个建立起来的?”我认为,几千年来中国的教育是有最大的一种精神在支撑,那就是培养人文素养。教育的本质是传播价值、澄清基本信念,以德为先,让世界和人生变得可以理解,可以参与,可以选择,给生命带来意义。这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所在。现在时代变化节奏明显加快。大学生不仅是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更是有精神追求和思想判断的人、有自学能力的人。因为价值取向和对社会的认同感会赋予人生以意义、赋予学习和工作以动力,同时也约束和规范着人的行为。我走出大学以后,时代的变化和工作岗位的变化,让我感到在人生的许多关头,不仅是科学知识,更多的是曾经接受的人文素养,帮我克服了困难、帮我做出了选择。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舞台上,我们不能回避与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地区的人的合作交流。大学生需要参与对缤纷世界、对不同地区的体验。赋予这种体验意义的不仅是类同性,更是多样性、差异性、丰富性与启迪性。所以,要培养一种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思想、理解他人处境的能力,要有包容度,这对未来社会的福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年轻人纯真可爱,但要让自己不停留于天真;年轻人有锐气、有志向,但还要让自己修炼成“有恒、有度”。
我特别希望两岸的大学和大学的师生们能够在两岸的文化交流、学术交流、科学交流方面担当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有共同的利益所在,也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有共同的向往。我认为,海峡的风波终究隔不断同胞的亲情,历史的恩怨必然让位于今天的团结,政治的异同应该服从于民族的福祉。
自古中国读书人就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媒体空前的多样化和发达,信息的获取从未有过的丰富和便捷,可谓“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但是,我认为在从媒体获取间接信息的同时,终究不能排除自己直接的、互动式的交流、深入和个性化的感受和思考,更不用说,任何媒体都有其立场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到现场去走访调研,依然要开展互动式面对面教育的原因。你们的参访方式好,利用暑假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小圈子,到更大天地中走走看看。我相信大陆幅员辽阔、地理山川风貌各异、东中西发展不均衡、56个民族风情多样,你们走出家门,来大陆实地来参访,一定会比你们从电视和传闻得到更直接的感受。
同学们,谢谢你们耐心听我讲这番话,祝愿大家前途似锦!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