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 严隽琪 罗富和出席并讲话朱永新出席
2014年5月26日至27日,2014·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6日下午,论坛举行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她强调,制度创新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保证长江生态安全是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首要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
严隽琪认为,四川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有着“源头活水”的重要地位,与“富甲一方”的生态资源相比,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四川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本次论坛在此召开,令人充满期待。
严隽琪指出,中国梦也包含中华儿女保护长江之梦。中共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推进,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在全流域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提出,所有这些都提示我们,唯有重视水安全与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找到出路、才能激发活力。
严隽琪指出,必须进一步增强水危机意识,所有做法都要适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水乃生命之源、经济之源、睦邻安邻的战略资源。水污染的加剧、水资源利用方式的粗放、节水措施推广的困难等现实状况,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她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从体制建设、机制建设和法治建设三方面入手。在加强区域合作中,政府应该发挥全流域统筹协调的作用。要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考虑利益的分配,激活各种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各项改革一定要于法有据,要立新法、修旧法,加强监督和执法的力度。她呼吁全社会提高节水意识,将节水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上升为节水文化。她希望,本次论坛可以从理念、制度、法治、战略和技术等不同层面对新形势下水安全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推进长江“母亲河”保护与发展伟业。
罗富和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民主促进会长期关注长江的保护与发展,1997年以来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安徽、江苏、上海、湖北、江西、重庆、湖南等地,围绕建立长江防洪新体系、长江中游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长江下游水土保护与修复、推进流域综合管理、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主题,多次开展专题调研,举办研讨会,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两会报送提案、建议,为国家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相聚成都,希望通过共同深入研讨,为国家水安全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魏宏代表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热烈祝贺论坛在四川召开。他指出,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母亲河,开发长江就是开发黄金带,在当前国家加快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宏观背景下,深入研讨长江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四川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积极参与长江保护与发展,初步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未来四川将既注重保护和治理好生态,又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努力走出适合四川发展的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城乡统筹、环境友好的和谐发展之路。
开幕式上,国家水利部副部长蔡其华指出,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必须转变治水思路,以维护健康长江,建设水生态文明。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介绍了当前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中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新形势下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长江与淡水高级总监雷刚介绍了基金会长江与淡水项目取得的成果,并就构建健康长江经济带提出建议。全球环境研究所代表王爱民介绍了在四川宝兴县建立并逐步推广的“社区共管协议保护”试点项目。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王毅以《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研究与建议》为题发言,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水安全形势判断、现状及问题,并围绕建立长江上游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应创新的内容提出思路与政策建议。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刘雅鸣以《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升长江经济带水利保障能力》为题作主题报告,论述了生态文明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对水利保障的要求、应重视的关键问题,以及长江上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应创新的内容。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陶武先,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柯尊平,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主委黄润秋,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曲木史哈,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晏永和,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青海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王光谦,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长崔保华,民进中央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主委张雨东,民进中央秘书长高友东等。
本次论坛由民进中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办,四川省政协、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民进四川省委会承办,世界自然基金会协办。论坛为期一天半,共设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与实践、跨区域跨部门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建立与探索、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沿江绿色生态廊道构建、长江上游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群联合调度与生态保护五个分议题。
论坛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国家部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民进中央专门委员会、长江流域民进省级组织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以及中共中央统战部有关同志约9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5月26日晚,2014·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举行分论坛。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出席,分论坛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主持。
民进中央秘书长高友东、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王毅出席分论坛。来自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长江流域民进省级组织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在分论坛上作精彩发言。
民进上海市委向本次论坛提交了长达4万字的调研报告,参政议政部部长干建达重点围绕长江流域水源地安全保障提出对策建议:要加强水源地保护立法,尽快制定《长江法》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设置,提升应急监管能力;要成立集议事、决策和协调于一体的长江流域管理机构;要统一制订和协调长江流域各省市沿江产业发展规划;要建立流域层面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和信息管理平台;要建立长江流域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要构建长江流域主要干支流沿岸绿色生态廊道,有效削减和阻控水源地面源污染、恢复和重建水源地自然生态环境。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与管理对策是民进重庆市委的研究课题,西南大学数字农业重点研究室副教授吕家恪认为,这一课题对三峡库区水质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他提出,农业面源污染“起”于人类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动,相应的农业面源污染也应“止”于人类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通过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之间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对已确定被控制的敏感地块或土地利用类型实施最佳管理措施,才能最终实现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
南京大学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晓东认为,目前长江江苏段存在开发强度高、人口密度高和环境风险高的特点,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因此必须重视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为构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实验室主任徐先海的课题研究主要针对长江安庆段水域。他强调,定期开展对长江各段水质监测及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水质保护十分必要,要从控制源头入手,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加强生活用水及农业用水污染的控制,重视工业废水处理和循环再生。同时,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兴建水环境保护工程,建立全面的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鄱阳湖在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研究员周杨明结合当前鄱阳湖的主要生态问题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现实情况,从流域综合管理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提出了鄱阳湖保护的四大战略举措:推进生态建设,确保流域生态安全;加强环境整治,增加流域环境容量;集约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保障程度;优化产业结构,全面促进产业升级。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学院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所所长胡国华最为关注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水环境的影响及保障研究,并强调统筹解决好洞庭湖水环境安全问题,已成为新一轮洞庭湖综合治理与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中科院测地所研究员何报寅提出,改善沿江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实施长江中下游湖泊底泥疏浚工程意义重大。建议国家和地方有计划的大力推进该项工作,将其提升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制定方针规范,开展专项研究和示范试验,并加强科学论证,以确保工程带来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林凌的发言情真意切,他认为随着金沙江下游水电梯级开发的推进,宜宾至攀枝花航道的整治,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延伸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民进中央能够对此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四川省政协副秘书长何顺洪,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陈振楼,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陈鸣、宣传部副部长毛梦溪、参政议政部副部长姜其和也参加了分论坛。
5月27日下午,2014·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结束了一天半的研讨议程在成都圆满闭幕。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出席论坛并作总结讲话,他希望长江流域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与机制完善,努力肩负起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重任。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陶武先,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晏永和,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部长崔保华,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军出席闭幕式。
罗富和高度评价本次论坛立意高远、研究深入、案例丰富、讨论开放。他指出,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以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治水对民族发展和国家兴盛重要意义的论述,特别是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治水工作以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为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是做好水利工作的科学指南。本次论坛的研讨过程也是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
围绕长江保护与发展,罗富和提出四点建设性意见。一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方略,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二是要坚定不移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肩负起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重任。三是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与机制完善,明确将水生态环境的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建立长江水资源综合调度管理机制,健全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四是要进一步动员群众理解、支持和投身长江的保护与发展,传播惜水、爱水、护水、亲水的水文化。
罗富和认为,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战略思维作为引导,更要有扎实的调研作为支撑、多样的案例提供启示、民主的沟通取得共识。他向对本次论坛给予大力支持的各有关方面和专家学者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民进中央将认真梳理并充分吸收、转化和运用论坛期间专家学者的观点与建议,将本次论坛的成果发挥到最大化。
在27日的研讨发言中,来自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水利部、环保部、世界自然基金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四川省部分地方政府等单位的18位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怀着高度的专业精神和责任感,结合工作实际,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各自在长江保护与发展方面的研究与思考。实践中见经验,微观中现宏观。
与会同志认为,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呈现总体向好的可喜局面,但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长江的心腹之患,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流域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水生态环境恶化仍然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家提出,搞好长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的生态建设工作,对于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维系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引领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全流域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要协调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等区域间的关系,持续推进水资源保护体制、机制创新,并最终实现以利益相关方参与为原则的流域综合管理。要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研究工作,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和研究流域范围内的水文化,丰富人水和谐内涵。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全过程,构建生态屏障,使长江经济带率先成为我国水清地绿的绿色生态廊道,以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和支撑长江经济带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论坛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国家部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长江流域民进省级组织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约80余人参加了27日的论坛。
据悉,为深入贯彻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民进中央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今年参政议政的重点领域,将“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并先后赴贵州、湖北、河南等地进行了前期调研,赴水利部等国家部委进行了专题座谈。此次论坛是民进中央助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