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民进中央:警惕“变相的审批”

 

  2014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为民进中央的文章《民进中央:警惕“变相的审批”》。

  如果下放的权力不能确保得到良好的监督,照样会削弱放权的改革效果。若地方权力的运行方式和土壤没有得到优化和净化,那些长期流行的行政弊病,就会成为新的“审批之痛”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最大的红利。2014年是深化改革的第一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过去一年来,中央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由此可见,新一届政府正在加速兑现“任期内把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再削减1/3以上”的承诺,进一步释放改革的红利,决心和力度有目共睹、深得民心。

  但是我们在基层调研时发现,群众对办事便利化的实际感受与官方削减行政审批的幅度并不对等,甚至仍然还听到了“跑断腿、磨破嘴、交了钱、受了累”的抱怨,以及“一个章都没少盖”的牢骚。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推进的背景下,显然让人看到了在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数字之外,改革的另一面与复杂性。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表现为审批权力的下放和取消。于权力下放而言,一个直接结果是,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某些审批权会有所增大。明晰这一点,就不难知道,如果下放的权力不能确保得到良好的监督,则照样会削弱放权的改革效果。放权只意味着审批权力的层级下降,若地方权力的运行方式和土壤没有得到优化和净化,那些长期流行的行政弊病,如官僚作风,就会成为新的“审批之痛”。

  对于审批事项的取消来说,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审批利益,若无有针对性的监督与排查,遭致一定的阻力或软抵制,几乎不可避免。且由于审批事项取消了,这些审批流程如缺乏规范,将变得更为模糊,致使公众或企业遭遇“被刁难”的尴尬。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阻力是现实存在的。那些“变相的审批”,既是目前改革质量还不够高的表现,也是改革阻力的一种反映。以此而言,如何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和动力,则实际关系到行政审批改革的含金量。公众的监督和知情权,显然是破除改革阻力的重要力量。

  为了让社会、百姓共享改革带来的实惠,须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同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包括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大力培育和规范行业自律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政府机构改革。

  树立“流程优化”的指导思想。在政府自上而下地推进行政审批削减和下放的同时,更加重视自下而上地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确定改革的着力点、流程优化的路径、操作的细则以及审批改革效果的考核目标。

  加强政府在事中和事后进行监管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统筹研究解决流程优化所带来的冗余人员的安置政策,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重新厘清职责,以及其它必须的改革保障措施。

  加强对行政审批取消和下放实绩的监督。对违法设定许可和增设许可条件,或以登记、备案、年检、监制等为名行许可之实的情况,予以坚决纠正和严肃处理。发挥人大、政协、商会及有关社会各方的监督作用,特别建议以投资领域、社会事业领域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领域等为重点领域,对政府审批改革的实效进行更客观的评议。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