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者共话·世界史”论坛在京举行 严隽琪出席并致辞罗富和会见与会学者刘新成主持
2014年8月22日至23日,由民进中央和叶圣陶研究会主办的“两岸学者共话·世界史”论坛在京举行。
8月22日上午,由民进中央和叶圣陶研究会主办的“两岸学者共话·世界史”论坛在京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研究会会长严隽琪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刘新成,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叶圣陶研究会理事高友东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刘新成主持。
严隽琪认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但历史是流变的过程,“历史不能靠公式来创造”,对历史的感知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今人地域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和思想立场的影响,也正基于此,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和观点的多样性,使人不断可有新发现、新启迪。同时,任何历史的存在,必然有其外在的因缘际会,也必然有其内在规律,利和弊往往相随相伴,出发点和历史效果可能差之千里。因而,由表及里的历史研究需要严谨客观的科学作风。
严隽琪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发展已经无法置身于世界变化之外,世界史是我们更深入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在世界中的定位,与其他国家互相尊重、共同发展。同时,“谈论外国的时候,其实关注的是本国”,研究世界史的外表下,表达的实则是中华民族或东方人的视角。她希望,本次论坛可以开启海峡两岸世界史学者合作研究的新模式,特别是对于不同国家、民族现代化历程的共性与个性方面有所思考和突破。正所谓,所有传统的、民族的文化都要放在全球的视野中与当代文化潮流展开一番博弈,从中脱颖而出的,才是民族的底色。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杨肃献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分别代表台湾学者和大陆学者致辞,并介绍了世界史学科在台湾和大陆发展的历史、现状和特点。他们认为,近二三十年来,两岸世界史研究在质与量上都有长足进步,国际交流也更为常态化,但世界史仍是年轻学科,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存在若干困难和问题,以往海峡两岸世界史学科交流也相对欠缺,他们希望此次论坛对此起到促进作用,共同推进世界史学科发展。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承办。论坛为期两天,旨在通过小范围、高层次学术对话,使海峡两岸学者实现“面对面”的深度研讨、交流和互动。来自海峡两岸20所高校的20余位世界史学专家,将围绕两岸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世界上古中古史、主要国家国别史、世界通史与专门史等专题进行研讨交流。
8月23日下午,“两岸学者共话·世界史”论坛结束了两天的专题交流议程,在京圆满闭幕。刘新成作闭幕总结。
刘新成对两岸学者能够在百忙之中前来出席此次论坛表示衷心感谢。他认为,此次论坛达到了举办的目的和初衷——使两岸世界史学者面对面交流研讨,相互增进了解。论坛的专题交流基本覆盖了目前大陆和台湾地区世界史研究的方方面面,包括总体的学科发展、各个国别地区史的概况、人才培养与科研管理模式等。同时,与会学者通过会上会下的多种方式交流,对于一些具体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彼此获得收益和启发。与会学者还对海峡两岸可以进一步合作的空间、内容进行了初步讨论,达成了一定共识。他希望这样的交流可以持续开展下去,两岸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学者还可以有再相聚、再交流的机会。
出席此次论坛的多为两岸世界史学界的知名学者,大家认为论坛不仅交流了学术研究成果,探讨了世界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体制问题,更进一步引发了海峡两岸学者关于世界史学科取向的思考。作为开通海峡两岸世界史教学、研究群体交流渠道的开创之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期待两岸世界史学界同仁不断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力争涌现出更多更具东方视角和东方观点的研究成果,推动两岸世界史研究再上台阶。
据悉,多年来,中国民主促进会和叶圣陶研究会视促进两岸学术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连续举办11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多次举办“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组织文化、教育、出版等领域的专家赴台访问,发挥了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良好作用,对扩大两岸在多领域的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民进中央研究室副主任徐德安、梁红星参加了论坛。
8月21日晚,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叶圣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罗富和在京会见了“两岸学者共话·世界史”论坛与会学者。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刘新成,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叶圣陶研究会理事高友东陪同会见。
罗富和代表民进中央和叶圣陶研究会对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和叶圣陶研究会的成立、发展历程和工作成果,以及近年来民进积极推动两岸教育文化等领域交流的情况。他希望海峡两岸学者在论坛期间,畅所欲言、直抒己见,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在交流中获得启发,也收获宝贵的友谊。
民进中央研究室副主任徐德安、梁红星参加了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