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文化遇到现代技术,是危机还是良机 ——两岸共话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
2014年9月24日,团结报发布本报道。
无论是北京的地铁,还是台北的捷运,车厢内的人来来往往,或站或坐,他们职业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几乎人人都拿着手机,低头盯着,或时不时看下手机,他们被称为“低头族”。
“实不相瞒,我也是‘低头族’,我比较关心的是传统文化如何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对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传递出的厚重的声音究竟有多少?我很担忧。”……
9月21日,由民进中央等主办的2014·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河南新乡举行。当传统文化遇到“低头族”,现代技术给传统文化带来的是危机还是良机?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应如何判定?在公民养成教育中传统文化应如何发挥作用?对此,两岸专家学者展开了广泛讨论。
技术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低头族’现象在两岸都很凸显。”台湾铭传大学退休教授钮则诚认为,新技术给人们的生活认知都带来了巨大改变,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话语体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严肃话题。
“我举个自己的例子,以前我出书要经过层层把关审核,但如果想用微博、微信分享一个段子,则只需要一下点击。网络时代剥夺了文字工作者的文化特权。”著名作家二月河认为,现代技术融入民众普通生活,加之当前宽松的政治环境,共同创造了空前宽松的文化环境,是一种极大的文化进步。
台湾联合大学刘焕云说,科技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消减了传统价值观念,并且取而代之,成为新时代的信仰,当前西方对科技所带领的普遍化倾向已在进行反思。中国传统思想“正德、利用、厚生”的主张,正可以作为规范科技发展的思想纲领。
谈到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刘爱军表示,首先应充分利用好网络技术,更主动更灵活地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与时俱进的一面,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弘扬都有积极意义。其次,网络时代要更加注重榜样的力量,用实际事例和行动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三,网络时代将在深层次进一步推动民主化进程,这为传统文化在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平台。
传统文化滋养公民教育
当前,人们正面临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等思潮的强烈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面临这些思潮的极大挑战。与会两岸学者认为,为避免这些冲击和挑战,深挖中华传统文化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有关个人层面价值观上的丰富思想资源,是实现公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传统文化是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底蕴,不能把传统丢掉,这是大家的共识。”台东大学退休教授汪履维表示,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小开始,不能从中间切入,而且不是学校单方的事情,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应是教育的共同体。此外,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转化,做到与时俱进,为公民教育提供更好的滋养。
提及传统文化教育,人们更多地会想到古典教育。“古典教育绝不是复古教育,不仅仅是穿上古人服饰在古色古香的私塾或书院里读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徐勇说,关键在于传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尊重孩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遵从顺应天性、循序渐进的原则。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李申申也认为,经典的诵读绝非死记硬背,应是潜移默化的浸润过程,核心是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粹与当代价值观相融合。
“当传统遇到现代化,如何保留优良传统价值并融入现代化科技及思维,学校养成教育扮演着重要推手。”台湾台东县福原小学校长毛慧莉说,她所在学校秉持“感恩、友善、创新、学习、智慧”的五维法则,努力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教育,成为远近闻名的“学习共同体”。
文化复兴是两岸共同梦想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两岸中国人汲取不尽的历史源泉。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珍惜自身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传统走向创新。”台湾联合大学副教授刘焕云的观点,引发两岸学者共鸣。
“中国梦包括中华文化复兴的梦,这是两岸共同的梦。”二月河说,现今的中华文化正迎来新一轮融合优势的难得机遇,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数次文化勃兴现象,创造出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灿烂成果。如今,56个民族的文化融合优势依然存在,西方文化业已随着商品流通和国际交流进入中国,优势文化的不断融合,必将在中华文化中产生新的融合优势。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军认为,此次研讨会聚焦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今的时代相融合,关注的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两岸学者相互学习、借鉴和合作,不仅增进了了解和感情,也是在共同为实现中华文化的新发展和新超越,为世界为人类提供思想、价值方面的贡献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