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在民进中央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民进中央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5年8月25日)

罗富和

各位专家,各位同志: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是一项需要团结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宏伟工程,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职责所在。

  会中央专门召开此次研讨会,目的是通过专题调研和研讨,就重点问题集中力量攻关,形成有分量的参政议政成果。在参加政党协商和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时,把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作为重要内容,加强与有关党政部门的互动交流,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通过直通车、信息专报等形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报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建言成果。

  我们这个研讨会发出会议通知的时候附带了十个议题,涉及了生态、文化、宗教、人才培养、风险防控、企业走出去等等方面。一天半的会议听下来,与会的专家们围绕但不限于这十个议题各抒己见,分享了自己的思考,非常精彩,我个人感觉收获很大。下面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是“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首先应该是在思想上从重GDP到重GNP的转变。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后,对外投资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未来五年,我国对外投资将超5000亿美元,未来10年对外直接投资1.25万亿美元。这一阶段既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重要时期。必须更加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

  “一带一路”战略是促进我国GNP增长的重大战略,也是促进我国经济从重GDP(国内生产总值)转化为重GNP(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的建设支持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快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形成新的长期增长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完成的,就是我们在思想上的调整,必须从传统的重GDP转化为重GNP。

  二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要算政治账也要算经济账。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意味着相关的投资必须大胆规划、谨慎推进。基础设施项目是否能够在短期内带动经济活动的繁荣,直接关系到这些投资能否得到回报,从而影响到“一带一路”成功与否的概率。而基础设施建设能否推动经济增长特别是促进地区经济融合,需要政府间的长期合作。如果过度关注对短期经济增长的支持,很可能导致盲目、仓促上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大降低投资的效率以及长远的效果。

  因此,必须总结以往对外投资的经验,对项目的评估和监控做出改进。应建立科学的对外项目的调研、论证、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要有事先、事中和事后的评估标准与方法,使立项真正符合所在国的实际发展需要、与当地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搞面子工程,有利于改善所在国民生并发挥中国的优势;使项目成本得到应有的控制,避免资金浪费;在项目执行中和执行后设定评估节点,根据评估情况对后续项目的规模与形式进行及时调整。

  三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一定要注意防控风险。

  风险分几个方面:

  作为资金提供方:在向外提供资金时,面向的大多是欠发达地区的国家,且“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政治上讲的“不稳定之弧”重合交叉较多,政局动荡的可能性比一般国家要大。因此,我们要注重发挥国别风险评估和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并且需要更多地与发达国家加强协调,对拖欠资金的借款国家采取协调一致的减债或制裁行动。

  作为产品提供方:在实施此类计划时,发达国家多以民营企业为主,将贷出去的钱再挣回来,政府通过征税使资金回流。相比之下,如果我们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以国企为主,首先国企能否把钱挣回来,政府能否从国企盈利中收回资金均是未知数。如何在海外有效监管国企将成为一大难题。其次,如果国企主导、国企受益,那么国企改革的动力就会大大减弱,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使国企改革出现滞后,加剧国企垄断。此外,加上国企的特殊身份,容易激起有关国家和民众的反感,增加走出去的难度。因此,应当设置门槛,规定国企必须在改制以后才能参与“一带一路”计划,以此来倒逼国企改革,使其进入到民营企业做不了、做不好的领域,形成互补。

  最后,必须注意防范新的债务风险。15年前,我们的债务人主要是国有企业;今天,我们的债务人主要是地方政府,如果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不能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那么15年后,主要债务人就很可能都变成了外国政府。

  四是要对“一带一路”战略中所涉的每一个国家,相应设立一个智库型研究机构。

  2010年民进中央和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高校国际研究中心建设的建议”得到中共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随之在全国高校建立了42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每一个基地对应一个研究对象国。

  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承接任务的高校数量,配齐“一带一路”所涉65个沿线国及其所在区域的研究机构。由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一带一路国家专项研究基金”,进行专项投入;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制定专门计划和政策,优先选送这些高校国别研究基地的专业人员到其研究对象国留学或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外交部协调,每个高校国别或区域研究基地都与我相应的驻外大使以及外交部相应司局建立常态的联系制度。

  五是要正确认识一带一路与企业走出去的关系。“一带一路”虽与企业“走出去”关系密切,是“走出去”的优先方向,却并不会也不应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更广泛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产生限制。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来说,走出去目的多重,相互交织。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固然需要把某些传统产能转移出去以腾出空间,但同样需要(甚至更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填补空间。其中,通过跨国并购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产业、优势资产是主要方式之一。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低迷,资产价值低估,大量优质资产待价而沽,这为具有资金优势而研发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大型的代表性民营企业,近几年通过海外并购收购了欧美发达国家不少企业和资产,大大加快了我国企业技术升级和形成竞争力的步伐。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与“走出去”,主要方向之一是欧美发达国家,虽然这些国家并不一定处在“一带一路”上。

  不仅如此,即使是发展中国家,拉美和非洲许多国家也不直接处在“一带一路”沿线,但拉美和非洲许多国家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很强,是中国产能转移和海外投资的重点区域。李克强总理目前正在拉美国家访问,巴西一站就达成了巨额的经济合作与海外投资协议,这就是证明。此外,发展中国家经济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水平低下,无论在“一带一路”沿线还是其他地区,真正能够“走出去”的企业、真正能够对外合作的产业,一定是具有先进性、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对此要有清醒认识。

  一言以蔽之,“一带一路”与企业“走出去”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一带一路”是引领,而不是限制。

  六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一定要注意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合理布局。

  我国粮食自给率近年来有所下降,部分品种的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一个国家的真正发达,不仅是体现在工业文明程度有多高,恰恰也体现在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上。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远见,也要看它对待农业的认知程度。

  “一带一路”战略也为我们保障粮食安全的全球布局提供了契机。当前,我国粮食一边保持着高产出、库容紧张,同时还大量进口国外的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再加上种粮成本越来越高,让国内粮食市场一脚踩在地板上,一手撑在天花板上。长此以往,必将面临农民收入减少、种粮意愿降低、粮食减产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而“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变这种局面提供了契机。相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具备输出资金、技术、人才的能力。目前,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加快,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沿线60多个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带来极大的市场。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布局的推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融合,实现与沿线国家的深度贸易合作,对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未来如果能实现粗放型生产依靠国际,高精尖的依靠国内,这将是最大的转变。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在此,也要对各位专家和民进各省级组织对本次研讨会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谢谢大家。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