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立德树人的乡村“好教师”队伍——在“庆祝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暨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建设立德树人的乡村“好教师”队伍——在“庆祝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暨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5年9月6日)
严隽琪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专家们、朋友们:
今天可以说是三代教师共聚一堂,这三代不是指年龄差异,而是指与教师岗位的关系。在座的有正在教育一线岗位上从教的老师们,刚才发言的左相平老师就是这一代教师的杰出代表,他的发言让大家深受教育,他说愿意做让学生们通向坦途的桥梁,也愿意作为孩子们遮风避雨的小屋,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比喻,曾有教育家说过,孩子的脑袋不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更是一个有待点燃的火炬,我觉得教师就是这样的点火人。让我们对左相平老师表示敬意。今天在座的师范专业的同学们是未来的教师,刚才发言的顾佳惠同学就是他们的代表,这是我们寄予希望的新生一代,教育事业必须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当然还有曾经在教育一线工作过的人们,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这里发言,还有一个原因使我心情激动,我大学毕业以后,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十年是在徐州度过的,大家都能体会20到30岁的十年,对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我在徐州恋爱、结婚、生孩子,更有徐州的工人师傅们给我的帮助关爱以及我在第一个工作单位受到的各种磨炼,对我后来的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我非常感谢徐州这方水土对我的培育。刚才徐州市委曹书记对徐州做了介绍,徐州四省通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在改革发展的时代迎来了新的机遇。徐州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富起来的中国人对文化的渴求、对自己根的寻求更加迫切,徐州的文化资源会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感受到徐州的党政领导,秉持着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理念,徐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令人惊叹。我为徐州的发展感到骄傲,也对徐州下一步的发展给予衷心的、美好的祝福。
今天的主题是庆祝教师节,不管是过去的教师、现在的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教育事业依靠教师,教育的质量决定于站在讲台前的老师的质量。在此,我谨以民进中央的名义向广大的教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也代表本次论坛的主办方,向支持论坛、参与论坛,以及承办和协办论坛的部门、地方、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民进中央主席,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民进。民进最主要的界别特色是教育,而且是唯一一个以基础教育作为重要界别特色的民主党派,这不仅是因为民进70%的成员来自于教育界,更因为民进以教育领域作为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点,我们坚持不懈地关注教育、投身教育、参与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此作为民进坚定不移的历史使命。例如,1981年的全国政协大会上,民进界别的政协委员们提交了《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党派提案,这是民进作为一个党派在国家正式的政治舞台上首先为设立新教师节而呼吁,为国家在1985年确定9月10号为教师节作出了历史性贡献。30年来,每逢教师节民进都举办庆祝活动,慰问基层教师,努力为教师办实事。从2007年开始,民进中央决定将举办教师发展论坛作为庆祝教师节的最主要方式,希望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和民进履行参政党职能更紧密地结合,用论坛的方式邀请多方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识之士,对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研究,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呼吁,对切实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务实地进行推动,这就是民进中央在教师节举办教师发展论坛的初衷。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第一个百年目标而努力,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大潮中,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农村正处在这个历史变化的风口浪尖,农村教育受到的冲击最甚。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聚集;伴随农村空心化和巨大的农民工群体,带来的是上千万留守儿童或者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乡村教师队伍因为生活待遇低、职业发展吸引力差、工作任务重而造成队伍高度不稳定等等。这些现实问题,对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者和一线的教师都是严峻的挑战。我们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困难在农村,中国教育的“短板”也在农村,实现中国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正式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这是对乡村教师实际需要的积极回应,是把“发展乡村教育”置于“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战略高度,是乡村教育的福音。
近年来,民进中央持续就“三农”问题建言献策,教师论坛也持续把关注点放在280万乡村中小学教师。今年3月,民进中央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有两份发言,题目分别是《让老少边穷岛地区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和《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我们在发言中提出了“专门培养具有本地户籍的本土化乡村教师”以及“专门制定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办法”的建议。民进中央还在“两会”上提出了《关于进一步调整我国农村教师编制的提案》,提案指出基于学生数量的编制核算方式不适合乡村实际,在城镇化过程中,小规模学校将在乡村大量存在,编制问题亟须改革。民进对教师问题的关注从不放松,去年年底,少数地区出现教师罢课风波,民进中央立即发动会内外力量开展了关于基层教师待遇问题的专题调研,在较短时间针对10个省市100个县的基层教师工资、补贴、住房公积金等多项待遇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邀请来自不同地区的二十多位县市教育局长就基层教师待遇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民进中央提出了关于提升乡村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等建议。我们高兴地看到,民进的这些建议在国家的“支持计划”中得到了体现。我们希望继续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落地实施、取得良好实效开展调研,听取多方意见,集智聚力,建言献策。这就是将本次教师发展论坛的主题定为“助推乡村‘好教师’建设”的初衷。
今天,我们在江苏师范大学举办论坛,江师大有着63年办学的传统,而且上升的势头令人刮目,借江师大的宝地,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对好教师的认识很有意义。我认为“好教师”的关键在于“树人”,论文数的多少和升学率的高低是表象的、片面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传播价值、澄清基本信念,让世界和人生变得可以理解、可以参与、可以选择,给学生的生命带来意义,“德”当然是其中之魂。我曾和我的学生开玩笑说,相比“名师出高徒”,我更愿意说“高徒出名师”,因为老师是把学生成才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德是成才的“魂”,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与核心。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的民族,“立德树人”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好的教育应该把德育融入智体美劳等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之中,而不仅仅是开一门德育课。智育要传授知识,但知识不应该仅仅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校长和教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知识在德行修养中的作用,读书会使人的气质产生变化。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对学生的德行修养起到积极的影响,要认真发掘每门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建国大业》电影里有一个情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要聘请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总长,孙中山问蔡元培:“中国百废待兴,最该兴什么?”蔡元培的答案是美育。一个不能欣赏美的人是不可能创造美的,学校需要加强美育,首先要让学生能欣赏美,教孩子弹琴不是为了跳级或升学,更是要让孩子懂得美。美是文化的认同,认同产生美的原理、理解美所传达的情意、欣赏美的格调,然后就能维护美,进而能够产生创造美的激情。坚持美的追求,达到美的境界,通过美学教育提升道德品质是教育中有待研究的大题目,现在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要培养学生成为“健全品德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要通过体育,在提高孩子体质的同时给他们精神上“补钙”,注意培养吃苦耐劳、集体荣誉、自尊自强的“阳光型”的孩子。总之,学校的德育不能禁锢在应试的“知识性”和特定的人造“德育情景”层面上,应在与日常劳动生活学习的结合中,提升德育实效。成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对学生最生动的教育,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成人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孩子的问题折射着成人社会的问题,其中孩子最亲近的就是老师和家长了。立德重在立师,所以习总书记将“要有道德情操”作为好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当然,家长是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否有求知的渴望,是否有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是否有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对于形成好的儿童成长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包括互联网社会中成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年鲁迅先生向成人社会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我认为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的问题根源在于成人社会,这点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对未来的人民教师、在座的江苏师大的同学们说几句心里话,我换过好几个工作岗位,也相应地获得不同的称呼或头衔,但回顾和比较之下,教师是最让我心中持久地保持温暖和感到欣慰的称呼。培养人才的过程就是责任、情怀和文化的传递过程,就是文脉的传承。为什么在抗战那么困难时期,中华民族把保住文脉看得那么重要?当时保住文脉的一个根本举措就是把学校西迁,弦歌不辍,奏出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强音。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都那么重视,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重视教育?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老师的历史,文明靠一代代老师传承传播,古朴纯正的师风薪火相传,令人向往,我们还要不断努力。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要做一名好老师,首先要有道德情操。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职业的灵魂。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素养,不断提高教师地位,让教师更有尊严,更有责任心和主动性,应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
今年正逢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70周年。70年来,一代代民进人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我们会员中有很多闪光的教师名字,如马叙伦、叶圣陶、冰心、吴贻芳、段力佩、王企贤、霍懋征等等,他们是中国教育界和民进的骄傲,留给我们不朽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业绩被永远载入中国的教育史和民进的会史。今天的民进人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也不断涌现出当代优秀教师楷模,今年,民进会员、贵州师范大学的李亚军老师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师德标兵”,这是民进的骄傲,也是我们身边生动的榜样!大家要学习老一辈民进人和新时期优秀教育工作者们忠诚于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让尊师重教、立德树人的好传统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复兴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最后,再一次向全国的老师们致以节日的祝福!预祝本次教师发展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