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文化部的讲话
走访文化部的讲话
(2015年1月30日)
严隽琪
听了刚才文化部领导的介绍和专家、司长们的发言,感受很多,收获不小,为我们接下来一段时期在文化领域的建言献策提供了许多信息思路,非常感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这是一件大好事,文化部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我知道,文化部从2010年开始就一直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设计研究,成立了专家团队,还进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这就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能科学专业,又能够接地气有实践。
近年来,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快速增加;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建立;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热情高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颇有成效;公民文化权益的保障程度明显提高等等。雒部长日前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指出了八个“牢牢把握”,如,“牢牢把握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牢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还指出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质量”。
我们把本年度大调研定位于:促进《意见》的落实,并对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调研。
一、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的问题
一是重大文化设施和地市级“三馆”的建设与使用。即比如,大型剧院的适度建设是繁荣文化艺术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但从全国看,国内剧场有九成处于常年闲置的窘境:国内有近1000家剧场,除北京、上海的大剧院外,90%以上的剧场使用率在5%左右。即使是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靠演出赢利的剧场不超过10家,经常有演出的剧场不超过30家。
二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社区文化点(站)、乡镇文化室最能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属性。但是,我们在对涵盖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在职中青年、退休职工共100人的调查表中显示,642%的人一年中从未去过社区阅览室,有的甚至不知道所在社区就有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本意是要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但大多数的书屋根本没有适合农民阅读的实用书籍,却摆着《英汉词典》《资治通鉴》等大部头书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某农家书屋去年1至5月份,全村仅有6人次借书登记;某市273个农家书屋,自建成以来借阅人次低于50人次。我们想象当中农民应该需要的书,跟农民实际所需要的对不上号。供需脱节,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有管理和运营(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如何避免“兴建时轰轰烈烈,落成后冷冷清清”?
二、财政多头投入的协调问题
如文化系统所管理的文化馆、图书馆,大概总量在6300多个。但其他系统也在建一些类似的馆站,比如共青团系统的青年之家,妇联系统的妇女活动室,教育系统也有针对教师的一些文化场所,这些文化馆站要统筹起来,向社会开放的话,那要节省国家一大笔资金。财政投入是不是合理高效,如何避免浪费?
三、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的问题
文化惠民的关键。一是与时俱进的动态调整机制。比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早期确实效果很好,现在是否还有必要?因为现在电视互联网普及度很高,只要能收到电视的地方,各种电影都有,群众更喜欢足不出户观看影视节目。能否调整完善,或者叫停?关键要对民众需求与民众参与进行科学调研、评估。没有足够的民众参与,没有构成影响的公共活动,单纯依靠政府自身的判断,建设所谓的“体系”,恐怕会好心却没好效果。
二是政府做主,搞标准化的供给模式,缺乏群众需求引领、群众的创造性为主的机制,使得公共产品与区域的差异化、人群的差异化难以对接。既有政府如何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的问题,也有群众自治和民主参与制度设计的问题?
例证:房山窦店、琉璃河、苏庄三里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有时间、有财力、有好的带头人,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就有需求,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就有社会效益)。
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参与问题
一是“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不求所属,只求所用。坚持社会参与是《意见》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目前,经济发达、社会资本活跃的省份在这方面有一些探索,经济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则几乎没有社会力量参与。我们需要发现一些社会组织如何担当公共文化服务使命的案例。还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些条件。比如说,能不能让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民俗学会、文化协会)主导组织城市节日,打造地方文化活动的大舞台,展示地方文化的丰富内容,形成地方标志性文化。
二是呼吁财政对民办文化事业的支持:大兴榆垡镇《清敕修大藏经》经板文物库(民营的活力与政府的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层(社区或乡村)自治与文化自愿服务。
五、公共文化服务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问题
“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文化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求在每一个乡镇和社区,都要建公共电子阅览室。目前已经建设大约60万个,这项工程国家每年财政投入7个亿,从2001年到现在大约投资了七八十个亿。共享工程里头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和各地的图书馆提供的,现在网络媒体这么发达,应该评估这个工程的效果与改进措施。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冲击是巨大而深远的,其经营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免费服务。网站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而且也是公众接入信息的主要的来源。其实这就是社会力量已经在承担了一个公共服务的职能了。而传统的文化产品的提供多是收费模式。而且面对互联网,原先设想的图书馆、农家书屋的功能是否要有变化?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可阅读书店,反映挺好影响也很大,背后是政府在支持。但是,实体书店危机总体没有扭转是大环境,不可能全靠国家财政。
六、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立法
目前正在制定中的有《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两部法律。距离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让文化行政有法可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都知道,一部法律的制定到出台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法律体系没有完善的时候,我们重点应该推进哪些工作?
总之,政府“依法行政”提供公共产品,着力是在普惠的政策设计,尽可能不用公共财政搞只针对少数人和个别地区的“工程、项目或试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提出到实施,到今天《意见》的出台,也就是十来年的时间,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任务重,所以问题伴随着成绩而来是很正常的。我们民进作为以文化为主界别之一的参政党,希望在这方面出一份力,也希望文化部对民进今年的大调研给予支持、帮助和指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