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统战学学科建设——在中央社院干部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加强统战学学科建设——在中央社院干部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年1月13日)
严隽琪
今天座谈会的主题是学科建设,非常感谢大家给我介绍了很多情况。虽然我每年要来社院几次,但更多的是出席开学典礼等仪式性活动,像今天这样直接和大家一起谈学科建设还是第一次。这几年中央社院在小文书记和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干部群众一起努力,中央社院无论在扩大社会影响方面,还是提升培训效果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通过硬件建设“再建一个社院”的梦想正在接近现实,这是很不容易的。民主党派成员都把进入中央社院培训当成重要的政治待遇,我觉得社院的工作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
刚才各位的发言反映出中央社院在抓学科建设上也是有追求、有规划、有成效。借此机会,谈三点个人认识:
第一,顺应形势,争取领导。任何一所大学,都以特色学科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应符合形势任务的需要,形势在变化,学科建设就要顺势而变、顺势而为。以我自己的切身经历为例,促使我思想认识发生转变的两次机缘都与社会主义学院有关:一次是在上海市社院接受培训,当时上海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急剧变动和飞速发展的时期,社院安排上海市政府一位重要的智囊人物作专题形势报告,重点讲上海怎么以改革思路突破传统桎梏谋求发展的,这个报告打开了我的眼界,使当时埋头科技攻关的我,走近了中国社会的巨变,开始有了政治意识。第二次是到中央社院接受培训,请了民主党派老领导做关于党派如何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专题报告,让我受益良多,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认识,加强了党派意识。现在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宪法和法律列入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培训内容有了新要求,党外人士的培训需求又很强烈,社院已经进行了研究,作出了具体落实的部署,学科建设在顺势发展,这项工作抓得非常准,非常必要。
我在读钱穆的《历代政治制度的得失》,书中谈到任何时候都要善于趋利避害。中央社院比较特殊的归属和体制,给我们的某些工作带来了影响,但如果把握得好,说不定就会变“弊”为“利”,我们上上下下要多动点脑筋,积极争取领导。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央社院通过和山东大学的合作,使“统战学”在全国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又朝着“正规化”迈进了一步。中国有句古语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进入主流还是很重要的。
第二,遵循规律,发挥特色。教材和课程是学科建设重要的载体,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什么实际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统战对象的思想实际,要直面他们的思想问题,不能回避;二是社会现实,人人都是从身边的感受来认识社会、认识制度、认识理论的,社会现实同样不能回避;三是互联网世界不可小觑。把握好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同时,希望社会主义学院要特别注重案例教学。统一战线是中国政治智慧的体现,有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是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教师要为教学工作多积累一些案例,能建设案例库更好,不能照搬理论、空洞说教。我最近在看费孝通的著作,他写到自己求学时受益最多的就是小范围讲座。我们的学员都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历,以案例、以问题、以讲座研讨的形式来授课,培训可能更有针对性。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师资和人才的问题,这是在学科建设这个本属于“软件”的建设中,却又是非常“硬”的一个要求。一个单位要给人才以发展空间,要有待遇的保障和使其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因为再重要的单位、再重要的工作,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人”。
第三,开放办学,集智聚力。社会主义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在开放办学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一是学科之间可以互为支撑。统战理论是我们的重点学科,但统战理论研究离不开马列基本原理,也需要从中华文化中挖掘资源,三个教研部可以在学科建设上相互支持、相互交叉、共同发展。二是全国社院系统的合作。各地社院各有优势,要设法集中系统内的资源和力量,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形成互动机制。三是加强与民主党派合作。我到民进中央工作以后,要求党派中央研究室明确定位,加大应用理论研究,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以思想宣传工作的需要来说,不仅需要以情感人,更要以理服人;除了讲历史沿革,还得讲现实意义。一定要把道理讲清楚。比如,民主党派有历史形成的优良传统,那么在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又比如,“政党”这个词在西方语境中已有特定含义,究竟中国特色的政党概念和外国的政党概念相同在哪里?区别在哪里?再比如,协商民主中放在首位的是政党协商,应该不同于其他的群众团体,工、青、妇等。民进老主席许嘉璐同志曾提出“建设高素质参政党”,我加了个定语后,成了“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参政党”,因为是否符合时代要求应该是素质高低的标准。还有关于参政党的民主监督职能,用“寓民主监督于参政议政”来解释,总觉得有所不足,因为它毕竟是作为参政党一项单列的职能。现在政协的专题协商会,对提的意见都要求职能部门反馈,这就突出监督的作用了。社会主义学院强调共识教育,共识必须要有理论基础。我觉得老一辈概括得好:爱国、团结、民主、求实,这就是民主党派的共识。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尚存在很多难题,需要理论的支撑。如民主党派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专职和兼职的关系等。对党外人士实职安排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我认为这是执政党发展事业的需要。为什么?人只有参与其中才会产生情感归属,才会产生认同感,否则只是一个批评者或旁观者的角色。社院教师集体备课,是否可以有意识让民主党派参与进来,把党派遇到的困惑、关注的问题、工作的案例带进来,利用民主党派的人才资源和实践经验推进课程设计、形成学科的特色。四是要以与山东大学合作为突破口,加强与普通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进一步拓展开门办学的路径和渠道。
社院理应成为党的统一战线的思想库和智库,同时社院的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要争取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其他有关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使社会主义学院“三个基地”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