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梦任重而道远——民进中央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综述
2015年9月9日,人民政协报发布本报道。
今年6月,国务院下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特别是到农村、边远地区从教,要让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授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传承者,道德的示范者……”乡村教育被国家、社会频繁提及,由此可见,补强农村教育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紧迫任务。
在9月6日开幕的民进中央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别专家、学者围绕“助推乡村‘好教师’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谁来教山里的娃娃?谁把优秀的毕业生留到农村?”“很多教师20多年都解决不了编制,等来等去都已经倦怠,怎么还有耐心去好好教书?”“农村环境条件差,大学生支教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交通也不便利,怎么能吸引他们来?”“能不能给老师们提供免费体检、外出培训的机会?”……诸多实际存在的问题被与会人员一一抛出,大家普遍认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通过拓宽教师培养渠道,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等措施,为乡村教育吸引人才,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流得动”。
多措并举提高教师待遇
“高考状元县”甘肃会宁2014年的教师离职潮依然令业界唏嘘。在本届论坛研讨会上,不少专家也对此阐述了看法,大家普遍认为教师待遇偏低是造成人才留不住的重要原因。“乡村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境遇不容乐观,可以说是’三无’群体——无住房、无补贴、无职称。”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特级教师冯振飞开门见山,他说离职的原因虽然各不一样,但都与待遇有关。冯振飞说,自己在农村多年的教学经历以及走访调研发现,乡村教育最薄弱最困难的群体为小学教师,他建议助推乡村教育应该对“贫困地区”做准确的界定,还应对维持乡村教师低保低待遇地区实行“领导问责制”,明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责任主体,同时依法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保障机制,向乡村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采取倾斜政策,各市县可制定出高于省级补贴标准,超出部分由省市财政负担,做到待遇留人,管理留人。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姚炜指出,在义务教育经费整体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发展不平衡,乡村教师收入没有完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相应增长,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水平普遍偏低。“比如湖南不少地方,乡村教师一个月的工资是2000元钱,而当地农户请木工去家里做工一天要150块钱以上。建议出台乡村教师特岗津贴制度,根据乡村教师任教所在地的贫困程度以及教师在乡村学校的任教年限,确定津贴的档次,加大力度,越在边远地区从教津贴应该越高。若能在现有教师基本工资收入2000多元的基础上再提高1000元左右,可在相当程度上吸引与留住更多乡村教师。”
四川省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唐顺发在去年4月到凉山州调研时发现,教师的安居问题堪忧。“教师宿舍是由旧的教学楼改造的,有26间寝室,十多位教师住一间,最多的一间住进十五六个老师。”他建议优先考虑乡村教师的安居问题,在落实廉租房制度上将乡村教师从所有群体中区分出来单独对待,为他们提供平价安置房,同时为边远教师提供住房专项补贴,如果夫妻双方都是乡村教师,则增加一些特殊政策保证住房。
拓宽渠道吸引人才流动
人才缺失是乡村教育的窘境之一,多年来,很少有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和年轻化的团队扎根乡村。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李玲教授对农村小学状况调研达七年之久。她指出,偏远贫困地区的教师结构性现象非常严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很少,农村学校普遍缺少音体美教师,一些教师身兼多“职”现象非常多。“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走访的农村小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只有283%,有一所小学没有职称的老师占74%。还有一种情况是村小的老师全部都是一些初中学历,而且平均年龄50岁。”
教育部部长助理陈舜在报告中建议,要加快拓展乡村教师的补充渠道,建立省级统筹统一选拔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扩大特岗覆盖范围,加大向村小教学点的力度,使特岗成为主渠道,加强师范生本土化的培养,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解决薄弱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推动城镇的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定期交流,学区一体化管理,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重点推动县城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的教师到村校教学点交流。民进安徽池州市参政议政专委会主任、池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许雪梅对这种互动交流方式表示赞同,“我们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创新经验,例如,农村地区的教学点比较分散,那就选择组教的方式,利用对口资源;在城乡结合部等比较集中的地方采取学校联盟,通过乡村学校和城区的学校结对,学区一体化管理,带动学区的联动,进行定期的交流,成效很好。”
民进宁夏青铜峡市委会副主委、青铜峡市四中校长唐莹丽建议通过设立农村教师任教奖励专项基金,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将农村教师纳入西部省级政府人才奖励计划,定期实施评选活动,对于长期坚持在农村任教,并且教学成绩显著的农村教师给予重奖,再者实施西部地区关爱行动计划,确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自身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彰显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优势和职业优势。”
创造机会增强人文关怀
提升乡村教师幸福感、归属感、荣誉感,缩小与城镇教师在职业认同上的差距,多给村小教师一些人文关怀,也成与会者讨论的焦点。江苏省特级教师、连云港解放路小学校长刘珺认为,人性化的关怀可以让乡村教师在情感上得到温暖,例如给乡村教师开设重大疾病绿色通道、定期为乡村教师免费体检、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乡村教师感到自身的价值,呼吁媒体大力宣传乡村教师的典型事例等等。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让乡村教师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而不是被遗忘的角落。
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莉莉建议要切实保证村小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她说,很多项目会给村小教学点老师多一点倾斜,可实际情况是他们真的不太容易出来。“还有权益保护体系,教师培训也有重技术轻人文关怀的倾向,其实这些老师可能要的是心理上的激励以及和他们一起解决难题的凝聚力……”
“我想表达一些乡村教师心中的梦想”,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发出呼吁,“能不能让我们的乡村教师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能不能让乡村教师有正常体检的机会,而不是走过场?能不能让老师们有进城学习的机会……”张志勇一连发问11个“能不能”,让现场再次陷入沉思。
近些年的教育成果表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提高,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与会人员认为,只有补齐了乡村教育这块短板,才能真正实现宏伟的教育蓝图,“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流得动”的“乡村教育梦”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