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关于充分发掘两大平原土壤硒资源优势的提案

关于充分发掘两大平原土壤硒资源优势的提案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耕地保护,既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是当前社会特别是“三农”关注的热点和易引发矛盾的焦点之一。其中,黑土地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著名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农业产区,土壤品质尤为突出,且开发时间较晚,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珍贵土地资源。东北黑土区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开发区和粮食主产地,以黑龙江为例,目前该省粮食年产量已达到1200亿斤,其中向外输出商品粮750亿斤,产量和商品量均为全国第一,分别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和六分之一,其开发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当前的条件下,充分发掘两大平原土壤硒资源优势,提供优质安全的富硒农产品是可行的路径之一。

  硒元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素有“生命之源”美誉。人体对硒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日常饮食获得,目前市场上富硒农产品成为现代社会最为优质安全的高端保健食品之一。富硒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开发硒资源、发展硒产业的热潮正在国内兴起。

  有关部门在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发现了两条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富硒土壤带,在这两条富硒土壤带内共圈出富硒土壤远景区达12000平方公里(合计为120万公顷,并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在松嫩平原富硒土壤带呈近南北分布在绥化—海伦地区,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长100—200公里,圈出面积约375万公顷。三江平原富硒土壤带呈近南北向带状集中分布在富锦—宝清地区,东西宽60—100公里,南北长150—180公里,圈出面积约825万公顷。粗略估算,富硒土地开发利用后“两大平原”合计约增加收入97亿元。两大平原富硒土壤区是我国典型黑土集中分布区,也是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最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通过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推进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使农业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也将加速土地流转进度,解放出更多劳动力。

  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进一步开展中大比例尺的富硒土壤评价。现在当地的探测工作仅局限在1∶25万比例尺的工作程度(相当于富硒远景区),要使富硒土地达到开发利用程度,需要开展1∶5万土壤调查(到村屯级),具有招商引资条件的乡镇还需要开展1∶1万的调查(具体到地块)。

  二是要加强富硒地区不同作物对硒元素利用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于“两大平原”富硒土壤仅仅处在发现阶段,针对不同作物种类对土壤中硒元素吸收利用率的研究较少,影响土壤中硒元素迁移转化的控制因素尚不明了,因此急需开展富硒区富硒农产品的综合研究工作,扩大富硒农产品的种类,提升富硒农产品对硒元素的吸收利用率。

  为此,建议:

  一、将两大平原富硒农业经济带纳入全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统筹谋划全国的富硒产业发展战略,组织制定相应的富硒农产品发展规划和详细的富硒农产品开发实施方案,扶持两大平原的富硒产业发展。

  二、开展富硒地区大比例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

  进一步查明富硒土壤带分布和面积,以及富硒土壤带内硒的布丰度,为富硒产业规划提供依据。2009年国土资源部与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按1∶250000进行规划型调查,已经确定黑龙江省的两条富硒土壤带。发展富硒产业,需要1∶50000和1∶10000的地质调查资料。最近,有些县级政府有意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但缺少资金和技术。852农场、853农场、宝清县、富锦市、海伦市等为开发富硒产业而在局部地区开展大比例尺农业地质调查工作,这些地区具有部分技术力量但缺少GDS(全球分销系统)、分析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应给予这些地区技术指导和财力支持。

  三、完善富硒产品质量标准,做好富硒农产品认定工作

  加快在黑龙江建立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分支机构或委托分支机构,为发展两大平原富硒产业,特别是大豆、玉米、粳米等当地优势农产品,建立一套富硒国家标准。加快进行富硒产品的认定工作,强化富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监管,保证优质农产品的含金量及市场竞争力。

  四、培育市场,建立富硒产品销售体系

  富硒农产品的销售是产业化开发的重点。要积极培育富硒农产品销售市场,建立营销网络。逐步形成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的良性循环。利用农博会、绿博会等会展平台,积极宣传推介。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