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呵护传承人防止“广陵散”绝——朱永新代表民进中央在全国政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双周座谈会上的发言

呵护传承人防止“广陵散”绝——朱永新代表民进中央在全国政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双周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想先讲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善奏曲,因罪被判死刑,行刑前夕,他神色不变,只要一把琴弹奏一曲《广陵散》。曲终后感慨地说:“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可见,人是文化财富的最终载体。

  历史上,人亡艺绝的事例并不鲜见。“非遗”保护,说到底是对传承人的抢救和保护。传承人是民间文化遗产存续发展的主体和主要动力。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非遗”传承人的生存困境与发展问题依然值得重视。

  一是传承人严重老化,面临普遍断层、后继无人困境。首先,老艺人相继离世,民间传统技艺失传。目前,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共有1986人。截至今年8月,已有250位去世。另据统计,1979年至2006年,我国共评出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已有73位去世。其次,在世艺人老龄化,民间艺术后继无人。在对9项被列为嘉兴市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项目的调查显示,32名民间艺人中,除6名已经过世外,在世的26名艺人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24人,占92%;80岁以上的6人,占23%;有12位民间艺人无传承人,其技艺濒临失传,占46%。在黄冈市公布的首批3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黄冈善书、荡腔锣鼓、戏子架、黄梅小调、丝弦锣鼓等皆因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第三,民间工艺类的“非遗”也因不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无法形成广阔市场,导致从业人员减少且少有学徒。目前,我国共有302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仍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的仅有20%。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的品种陷入濒危状态。

  二是传承人生存发展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是外部环境被破坏。随着文化改制、城镇化建设推进,传统村落日渐消失,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悄然改变,“非遗”传承人离开文化原生地,一部分“非遗”开始发生“遗传变异”,一部分则面临最终失传的可能性。新郑的耿氏发旺香坊,正面临村子的整体拆迁,70多岁的老艺人耿发旺试过换个地方,但做出来的香就不是那个味道。有“泥人赵”之称的泥塑大师赵恩民,现在已没有了制作泥塑的原料——红泥。他先后在巩义、新郑两地找到的制作原料,都因为当地房地产开发而被毁于一旦。其次是制度支撑不足。其一是没有普遍被认同的社会地位;其二财政支撑不够。目前,由财政划拨,对“非遗”传承人施行补贴,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1万元,地方级传承人每人每年从4000元到1500元不等。但要拿到这笔钱,需要正规的发票,才符合财务规定。相当一部分传承人因此拿不到这笔补助。这里凸显的不仅是补助数额的问题,更是一个制度设计的问题。可以说,除了有经济效益的传承项目,传承人生活普遍艰难,连活着都成问题,更谈不上活得有尊严。

  三是传承人认定工作有待完善。第一,45号令第4条规定,成为传承人的方式应是自行申请或被推荐,以申请为主。但“非遗”传承人有的生活闭塞、有的文化较低,无从了解相关制度,造成“信息不对等”,自愿申请无法实现。“非遗”保护意识的淡薄也使得一般民众和组织不会为其偶然发现的“非遗”传承人去充当“认定”的推荐人。第二,政府的乱作为、专家意见的缺位,导致认定工作程序和方法出现混乱、错位,出现谁出钱多谁就获评现象,甚至出现过不少官员挤占传承人名额的恶性事件。比如,江西景德镇被处理官员许爱民就曾违规获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为此,建议:

  一是构建完善的传承人认定机制。只有完善地认定,才能更好地保护。首先要科学设置认定标准。建议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员”也列入可供参选名单中;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非代表性传承人两类主体分别予以不同认定标准和资助标准,前者标准从严,如应具备技艺熟练精湛、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传承谱系清晰等条件,后者仅需技艺熟练精湛即可。其次要完善多渠道的认定启动机制。规定政府有发现和认定“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变被动为主动;构建发现、推荐“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和单位激励机制;评定传承人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即除政府组织申报外,还采取由传承人直接“登记”方式,作为现行认定制度的补充程序;发挥专家在认定程序中的主导地位,可逐渐承认民协等社会组织的认定结果。

  二是着力抢救性保护传承人的影像资料。为防止“人走技失”,在关注传承人健康的前提下,应尽快组织力量用口述历史、原生态记录、制作全程影像的方式,全面保存“非遗”项目的完整影像资料。并力求达到根据影像资料可以复原“非遗”项目的要求。

  三是促进职业传承与人人传承的融合。针对职业传承,一方面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并增加补贴幅度,促进师徒传承。借鉴韩国的“人间国宝”体系。为确保那些具有重大历史、学术、艺术价值,以及显著体现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得以传承,将该方面拥有最高技能的人认定为“人间国宝”。在韩国,“人间国宝”每月有1100美元的额外补贴,享受免费医疗和其他特权。文化遗产体系不仅给这些表演者带来了经济补贴,还带来了社会声誉和个人自尊。当然,国家也要求“人间国宝”每年进行一次公开表演,以及公开的免费技艺培训。另一方面,加强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机构的融合。增设各级“非遗”艺术研究机构,依托高端专业人士开展专业研究;相关高等院校中的艺术学科中增设“非遗”学科,授予文化学位,或者更进一步建立“非遗”艺术学院;设立“非遗”保护专职机构,建立懂业务的专职工作队伍,同时以此解决传承人和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针对人人传承,在幼儿、青少年教育中,增设“非遗”手工课程及社会实践,提高其对“非遗”项目的兴趣、情感;在社区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以切合的形式,增加“非遗”内容,形成“非遗”生存的良性社会大环境。

  “非遗”传承是人的传承,是活态文化的传承。只要有了人,才能杜绝广陵散绝的悲剧上演。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