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以公共文化为助力  让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扎根落地——蔡达峰代表民进中央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发言

以公共文化为助力  让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扎根落地——蔡达峰代表民进中央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发言

  基层不稳,地动山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扎根落地意义重大。我们调研发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基层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不少群众道德水准滑坡,矛盾纠纷增多。

  一是部分农民观念趋向势利。有的农民“一切向钱看”,甚至阻碍公益事业进行。孝老爱亲传统受到冲击,一些家庭因经济原因反目,一些媳妇嫌弃家贫抛下老人孩子出走。

  二是部分农民情绪失衡。受社会某些病态思想影响,乡村宽容谦良风气日渐式微,邻里传统和睦之情日趋冷漠。一些村民易为琐事大动干戈,少部分人暴戾狂躁,动辄以威胁他人或自己生命为解决之道,甚至报复社会。

  三是赌博迷信之风有所滋长。在不少农村,大量封建糟粕或非法信教活动乘虚而入。草台班子在乡村集市、红白喜事上表演低俗节目;农民靠打扑克、麻将赌博等消磨时光。一些党员不信马列主义,成了宗教信徒。个别领导干部带头参教信教,甚至热衷求神拜佛,大搞法事。一些邪教组织潜滋暗长,蛊惑人心。

  要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全社会做很多工作。然“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文以贯道、以文化人是推动社会群体意识和行动转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多年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成为凝聚民心,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

  民进中央长期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深入基层乡镇,通过听取介绍、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进行调研。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三个关键问题应得到重视:

  第一,价值内涵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具体实施更要体现核心价值观。例如,公共文化服务要保障公平,须雪中送炭,忌锦上添花。城乡间存在巨大差异,越是基层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种类越少、覆盖率越低,同时由于当地居民收入低,直接影响文化消费,他们更缺乏文化浸润。必须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工作重心放到基层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地方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以国家精准扶贫投入为主,帮扶贫困县配套投入,实现文化设施能建设、可达标、免费开放、正常运营。

  第二,因地制宜问题。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习俗、地区习惯差异大,而区域精神和民俗文化凝聚着当地历史民情及价值追求,约定俗成、集体认同,具有强大社会建构和教化力量。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要以区域精神为载体推进核心价值观实践,在丰富民俗文化中增强核心价值观体现。调研发现,陕西不少地区平时喜唱秦腔小调、逢年过节上演汉调二黄,许多曲目保留着勤劳、孝敬、友善等传统美德,这都是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组织策划民俗主题活动,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帮扶当地民间文艺院团发展,支持农民自发自创的传统文化活动。

  第三,因人制宜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始终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放下说教、多接地气。一要拓宽阵地,运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发挥乡镇文化站、乡村少年宫、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作用。二要选择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充分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利用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重大传统节日,用小品、歌曲、当地戏剧等形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三要培育乡村文明带头人,将文化服务人员与“农村教师特岗”“大学生村官”“农技特岗”等农村基层人才计划相结合,鼓励“新乡贤”还乡,让“贤媳孝子”“慈行善举”现身说法,营造尊老爱幼、和睦团结乡村邻里关系。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