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增进交流  不负时代——在“两岸学者共话·世界史”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6年10月20日)

严隽琪

  各位专家:

  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与新老朋友在北京大学见面!两年前,源于两岸学术界朋友的建议,叶圣陶研究会在北京举办了首次“两岸学者共话”论坛。论坛的基本定位是通过小范围、高层次的学术对话,让两岸的专业同行能够“面对面”地进行较为深入的研讨交流,以期达到相互了解和共同精进的目的。首届论坛的主题是世界史,来自两岸的22位学者参加了研讨,就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而坦诚的讨论。与会学者认为,论坛对于交流学术研究成果、探讨世界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体制问题,以及引发海峡两岸学者关于世界史学科取向的进一步思考,发挥了积极良好的作用;同时,基于两岸历史学的交流主要集中在中国史领域,世界史方面交流很少的状况,大家普遍希望“两岸学者共话·世界史”论坛能够持续举办下去,所以研讨会期间,以会议备忘录的形式,初步议定了未来两届论坛举办的相关事宜。

  今天,在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不懈努力下,第二届世界史共话论坛得以顺利举行。首先,我代表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叶圣陶研究会,向来自两岸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北京大学领导给予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还要特别感谢承办本次论坛实际事务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高岱教授,以及历史学系的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出色工作!谢谢大家!

  今年来参加共话论坛的两岸学者中,大多数没有参加过我们首届的论坛。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对叶圣陶研究会做一简要介绍。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上世纪20年代,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文学观,并发表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在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方面有很高的建树,生前长期主持学校课本的编写工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奠基工作。他的教育和出版思想,在大陆颇有影响,许多中小学教师、编辑出版工作者,都在自觉研究和实践他的思想。出版社的专家还告诉我,1945年后的第一套小学语文课本也是叶老主编的,估计60岁左右的台湾人会有印象。叶圣陶先生还担任过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的主席。叶圣陶先生逝世后,由中国民主促进会领导人为主的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叶老的一些生前好友,于1989年共同发起成立了叶圣陶研究会。研究会一方面组织和开展对叶老教育文化出版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同时也积极推动与港澳台和海外学者、学术团体的交往与交流。在两岸交流方面,从2002年起,我们连续举办了14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多次举办“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组织大陆教育文化出版等方面的专家赴台湾开展交流等,相互借鉴成功的经验,在交流中获得了启发,也加深了相互的理解。

  “两岸学者共话”论坛关注世界史,原因之一在于世界史研究对中国的意义重大。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的发展已经无法置身于世界的变化之外,世界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传统及跨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了解世界的整体发展与多样性,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我自己体会,中国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以前,我们以天下自居,实际不知天下究竟有多大,这给近代经历苦难、屈辱、落后和挨打埋下了种子。第二个阶段是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列强入侵,有识之士忧心如焚,开始睁眼看世界,但热烈迫切的忧患意识又使得国人像海绵吸水一样,对西方的东西来者不拒,而对自己则缺乏自信,大有将西化成为进步的同义词的呼声。近一个甲子以来进入第三个阶段,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入也更明智了,改革开放就是走上一条清醒的广纳百川、处理好中西关系、古今关系以及精英与底层百姓关系的新发展之道路,其中既需要有民族振兴的自信,也有借鉴学习他国之雅量。各国的现代化之路不尽相同,必然带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特性的“基因”,带有发展阶段的烙印。所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现代化之路,共性是什么?特性是什么?两岸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历史学者一定会对此作出特别的贡献。

  这些年来,我有机会接受国家的外事任务出访一些国家,比较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和世界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互动持续加深。正如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的致辞中讲到,“这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中国国际交往日益扩大,国际责任日益加重。我们需要对世界各个国家甚至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有较为深入的、高水平的、长期跟踪的研究,唯有如此,才能为我国制定比较完善的、主动的国际战略,提供足够的基础支撑和充分的准备。包括近年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大范围地覆盖了亚欧大陆的国家以及部分非洲大陆国家,以后还有更多的国家参与其间。“一带一路”涉及的众多国家,各有其自身的历史传统、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信任系统、人情世故、时尚习俗等等,这些都对该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只有对这些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对合作前景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当前中国对域外的研究,无论是理论建树,还是研究方法,无论是对国际重大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还是为解决现实中的国际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都显得力量不足。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加强世界史研究、为国家的内政外交决策提供相应的学术和思想资源,依然任重道远。

  最后,我还想谈一个观点,也是我以前曾经提到过的,那就是今人谈论历史的时候,其实关注的是现代。而世界史研究只有更好地以时代关怀为指向,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社会功能。在此,还想和大家分享一段习近平先生的话,我认为讲得非常精彩。他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祝大家在北京生活愉快!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