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教战略目标和政策方向的建议——朱永新代表民进中央在全国政协“重视特殊教育”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6年11月8日)
残疾人接受教育是其摆脱困境、融入社会的根本措施。但特教发展到今天,在康复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满足多样化需求方面,仍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与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短板。
去年以来我参加了全国政协特教重庆视察和吉林调研,也带队民进中央调研组去了河南、安徽,对“短板”这个判断有切身体会。我认为:我国的特教发展困境,与特教发展战略目标不明确、政策方向不清有关。
目前,国家对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政策导向是以特教学校为主体,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设立特教班为辅助,送教上门为补充。近年来,我国投入了72亿新建、改扩建了1182所特教学校,解决了近20万残疾儿童教育问题,但仍有589个人口在30万以下的县没有特教学校,实名登记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还有十多万。单靠发展特教学校是不可能实现普及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依靠特教学校完全实现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
从残疾儿童自身发展角度看,特教学校的教育难以让残疾儿童融入社会。传统观念认为残疾儿童是特殊人群,需要特别的关爱和照顾——单独的学校、专任的教师、互不歧视的同类群体。而现代观念认为,残疾只是生命的一种形态,残疾人与普通人权利平等、地位平等、机会平等。残疾儿童如果能够从小在普通学校环境接受教育,长大后才能更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个体和群体的最优发展。意大利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占比是99.03%,美国是94.80%,法国是84.26%,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4.21%。
我认为,未来我国特教发展的战略方向,不是建设更多的特教学校、扩大特教学校规模(现阶段这当然是必要的,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还要加强),而要城乡一体推进特教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进一步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规模和比重,坚定地走融合教育之路,尽可能地让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同时,现有的特教学校要适时转型,从单一的学校功能转型成为集教学、研究、指导、培训为一体的特教资源中心,承担示范性实验性教学、区域融合教育指导、特教发展研究、残疾儿童诊断评估、残疾儿童康复、特教师资培训等职能(新建特教学校也应该以此为职能定位和发展蓝图)。当然,这是远景目标,但又是必须达成共识的战略目标,有了明确目标,才能选择正确的政策方向。
以下是几点具体的政策建议:
一是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明确把融合教育作为中国特教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并据此调整经费投入结构(目前特教经费80%以上用在特教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基本没有经费保障)。适时出台《促进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意见》。
二是要完善融合教育的支持体系。
1. 要明确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程序。目前,普通学校的校长教师对接收残疾儿童还有顾虑,如教师工作量成倍增加,残疾儿童学习康复等保障设备不足,普通学生家长对与残疾儿童共同学习有抵触情绪,等等。但不能因为前端准备工作没做好,就拒绝残疾儿童的入学要求。
2. 要支持普通学校做好融合教育的准备工作。拨付专项经费支持普通学校设立资源教室,设置无障碍环境,配备学习辅助器具,发放责任教师专项补贴,购买专业教育—康复—治疗团队的服务,或将随班就读学生的康复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目录。
3. 要组织专业力量进行融合教育的教学研究。普通学校接收了残疾儿童入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保证安全的水平,要在科学评估、医教结合的基础上,对残疾儿童一人一案、因材施教。这是融合教育的一个难点,相关的教学研究应尽快加强,同时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4. 要努力消除对融合教育的观念障碍。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形式,可以教育普通儿童认识生命多样性,内化平等理念,学会尊重和友爱,意识到残疾人并不特殊,才能让残疾儿童不再被排斥被忽视,而是被接纳被正视,才能让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接受合适的、正确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