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加快推进福建省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2017年1月)

张帆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适度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此同时,我省公共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如何加快政府管理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改变多头管理和资源“碎片化”的现象;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最大程度发挥资源效益,最大范围覆盖广大民众;如何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的基层文化服务队伍,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扎根基层、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建议:

  一、以提升全民素质为目标,完善公共文化建设体制机制

  要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或指定牵头主管单位,将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社区、村居领导的工作日程,由各部门分管领导亲自抓好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并组织各部门(包括文体新广局、住建局、规划局等部门)制定所在地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实施步骤、考核及奖惩方案,并把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

  二、以着力基层为方向,全面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一要建立健全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联动机制。组织社区、村居文化管委会开展经常性工作,指导协调社区、村居文宣工作与相关部门的教育、科普、精神文明建设、德育等文化工作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各职能部门现有的人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集智聚力做好公共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各相关职能部门可组织协调所在地的文化、体育、科技等资源,在人才、项目上给予社区、村居文化建设积极的配合帮助,解决社区、村居人才及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要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相关工作人员。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掘所在地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的文化人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成立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组织,带动居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基层文化活动网络。积极宣传和表彰服务时间长、质量高、群众评价好的优秀志愿者,推动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吸引更多文化志愿者参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

  三要加大公共文化扶持力度,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每年度财政计划安排,并根据财政情况考虑逐年增加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经费。要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增加对各社区、村居、图书室的建设和改造,改变其单一的借阅功能,建成集阅览室、亲子馆、休闲书吧、棋牌室、健身活动馆和主题讲座、讨论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文化活动场所,近距离地为社区居民、未成年人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交流条件。

  四要优化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探索基层统筹各类文化资源的办法。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基础上,落实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双向开放”,并且争取开设相关的课程,鼓励学校组织文化志愿服务,鼓励学校教育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对接。鼓励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各类文化机构联动开放,造就随处可及的书香天地。鼓励各地探索通过组织协同、设施互联、资源共享与能力互通实现整合,共建基层综合文化中心。

  五要活化基层文化因子,培养建立良好文化生态。探索将农家书屋纳入县级图书馆服务体系,统筹购书经费、书籍编码、物流送递和借还信息化等,并与村文化中心、办学点整合联办。同时注重开展适宜农村群众需求的实用科技书籍导读活动,如有针对性地介绍农业科技、卫生保健和家庭教育等内容。还可探索流动书亭服务,方便农民借阅图书。全面推广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展城市“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服务。要积极探索应用新媒体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手机、网络及电视、广播、期刊等公众平台导向功能,倡导学校、社区、村居良性互动,引导和推动全民阅读积极向上的作品,培育和建立良好文化生态。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