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以出版强壮民族文化脊梁——在商务印书馆创立暨中国现代出版120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7年8月21日)

严隽琪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同志们:

  上午好!今天很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纪念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年暨中国现代出版发端120年。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开始;它的发展记录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启蒙与文明进步的足迹;它的历久弥新昭示了中国出版百折不挠,以文化强国为己任,为中华文明传薪继火的奋斗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甲子象征着周而复始,两个甲子尤具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意蕴。召开今天这个座谈会,回顾商务的历史,总结商务的经验,明确发展的目标,不仅对于商务印书馆,更是对于整个出版事业,乃至文化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商务印书馆的重要贡献

  商务创立120年以来,以高远的文化理想、独到的文化眼光、成功的商业运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并以此为支点,为整个民族的现代化和复兴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一是推动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秉持“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文化使命,商务在创立之初即勉力推出了一系列新式教科书,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教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为近代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配套齐全的教科书。仅《共和国新教科书》一个系列即沿用十余年,销售至7000余万册,惠泽莘莘学子。可以说,商务印书馆以自己全方位的新式教科书的出版,率先击破了长达数千年的传统经学教育模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面向普通百姓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科书体系,并由此推进和实现了中国教育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为中华民族摆脱封建束缚,培育现代新人奠定了精神文化基础。

  二是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基础。商务印书馆自创立之日起就确立了整理国故与译介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重的出版格局。在整理国故方面,商务人极富远见地坚持用现代学术的方法与范式梳理文化遗产,将传统学术拉入到现代学术的话语范畴,力图“保持吾国数千年文明不至因时势而失坠”,如辑校影印了古籍经典《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同时,积极推介本土学者以先进学术理论所进行的原创学术研究,借以争取中国学术的时代话语权,构建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范式。

  在译介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方面,以翻译出版《天演论》《原富》《法意》等外国先进的思想学术名著以及一大批文学名著为始,将西方的科学成就和思想理论介绍到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大开眼界,并为此后一个多世纪不断垒筑“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准备了充分的思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民族复兴。

  商务中西并重的出版布局不仅凿破了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的时代壁垒,实现了中国学术的现代化,同时还延续了中国学术的传统文化根脉,可谓功莫大焉。

  三是用现代文化推进了中国现代文明的进程。120年来,商务始终致力于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为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提升中国社会的文明素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其中,积极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努力将文化普及工作向普通民众、平民阶层延展,使出版经营活动从少数的精英阶层覆盖到更广泛的社会各阶层,如出版了《市民千字课》《民众基本丛书》,编印了“小学生文库”“幼童文库”等普及读物,设立了涵芬楼图书馆,开办了商业补习学校、艺徒学校,甚至拍摄电影和动画片,等等,对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对中国现代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借助期刊的快速传播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近现代文化转型时期中国民众的文化视野,启迪了中国民众的现代生活方式。如自1904年创办《东方杂志》开始,商务出版发行了包括《小说月报》《儿童文学》《妇女杂志》等一系列涵盖教育、文学、时政、妇女、儿童、外语,乃至于体育等诸多领域的期刊,为普通中国民众开启了了解现代社会,把握时代潮流的大门。

  可以说,商务以自己创造性的出版经营活动,为中国社会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鲜的领域,推动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兴起。

  四是为中国现代企业制度贡献了现代化经营管理范式。创立伊始,商务印书馆就在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对外合作中,它积极吸引强有力的外资购进先进设备,掌握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出版技术手段;在对内合作中,它以合股的方式延揽诸如张元济、林纾、蔡元培等文化大家,巩固了出版企业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学术人力资源。在管理制度上,规范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先进的财务管理和版权管理制度等等,使商务具有了鲜明的“现代性”和“世界性”。以此为基础,在“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理想带领下,商务成长为20世纪最壮大的文化机构,鼎盛时期位列世界前三,亚洲第一,在海内外拥有36家分馆分公司,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高远的文化理想与先进的经营理念的有机融合最终凝铸了商务优秀的现代企业基因。

  二、“商务精神”是什么

  120年的商务发展史,凝聚着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智慧,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艰险苦难时的高贵品质与文化自信,充满着历史的启迪。一百二十年以来,商务印书馆屡受挫折却不断浴火重生的不灭的精神力量,堪称“商务精神”。

  首先,“商务精神”是一种心系家国、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秉持这种心系家国、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商务在遭受“一·二八”日寇轰炸后,迅速复业,提出了“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在战火中实现了“日出一书”的目标,贡献了当时全国年图书总量的40%;在新中国成立后,推出了一系列推普扫盲的工具书,成就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在改革开放初期推出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为中国与世界的平等对话搭建了广阔的学术平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下,推出了全面总结中国学术体系,积淀中国学术百年来优秀成果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彰显了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的自信。——这种心系家国、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铸就了商务的文化担当。

  “商务精神”又是一种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革命精神。熟悉商务历史的人都知道,商务印书馆创造过诸多第一:出版第一部原创学术著作《马氏文通》,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大型语文辞书《辞源》,第一部专科类词典《植物学大词典》;创制第一部汉字打字机,首次使用纸型印书,首次采用胶版彩印;拍摄第一部动画广告片,等等。这一系列“第一”带来的是中国出版史、学术史、教育史乃至于文化史上一系列革命性的转型与进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统计,1919年至1922年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有20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基地。当时,地处沪上的商务印书馆拥有4000余人的产业工人大军,党、团、工会组织阵容之强,人数之多,在上海各产业中居于首位,商务也因此成为党的早期活动的重要据点。商务的东方图书馆还成为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指挥部所在地。——这种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革命精神铸就了商务的文化胆识。

  “商务精神”还是一种博采中西、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120年以来,商务印书馆出版了5万余种图书,可以说是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其中既有国学精品,也有各门学科的各类著作、丛书,更有俨成“王国”的各类工具书。商务印书馆以书为林,汇贤聚能,中国近现代众多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严以千计,宽以万计,都与商务印书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务印书馆也因此成为中国学术史上无可取代的思想源地,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这种博采中西、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铸就了商务的文化胸怀。

  “商务精神”还是一种淬金炼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拥有“百年老店”称号的商务印书馆何尝不是用树木树人的标准打造图书产品,它的每一个传承有年的图书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长销且长新。这其中固然有图书内容和作者的原因,但作为出版者的商务对图书精益求精的打磨,倾心尽力的维护,赋予了图书产品无限的生命力。这正是一种贯注于图书字里行间,为图书、为文化而奉献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商务的文化良心。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尤其需要广大出版工作者以文化担当、文化胆识、文化胸怀和文化良心,借出版记录历史,沉淀这个时代所贡献的思想文化结晶,以出版强壮民族文化脊梁,弘扬这个时代属于中国的思想文化自信!而这应该是我们今天纪念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年,弘扬“商务精神”的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几点希望

  我国出版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呼唤着繁荣的原创生态、需要大力提升中国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营造神州大地的浓浓书香以及健康的出版市场。谨此提出几点希望与商务印书馆和出版界的同志们共勉。

  一是服务大局,以出版为载体弘扬中华文化。积极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关意见,以出版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建设书香社会和全民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出版所独有的润物无声的阅读方式塑造民族品格,涵养中国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文化基础,在新的历史时代赋予“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以新的内涵。

  二是创新学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希望商务印书馆充分发挥文化高地的聚拢作用,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挖掘代表新时代新思想的新学术,以优秀的中国原创出版总结中国经验、体现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学术与中国道路,筑垒新的学术文化高峰。

  三是培养人才,用科技与文化践行中国出版的新使命。牢牢把握出版产业发展大势,积极培养新型出版人才,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兼具数字化技术优势,能够与世界一流出版机构无障碍沟通、对话的新型出版队伍。并借助人才的优势加快企业发展,以点带面,促进中国出版的转型升级,以世界一流的出版水准讲述最鲜活的中国故事,传达最真实的中国声音。借助科技与文化的力量塑造中华民族以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现代化精神。

  同志们,抚今追昔,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出版事业的现实任务与历史使命,坚持习总书记所说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将出版工作做到实处,做到高处!

  最后,祝商务印书馆永葆生机活力!祝中国实现出版强国之梦!借此机会,也向为中国出版事业的繁荣贡献了思想动力和学术成果的专家学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