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加强域外研究 助力“走出去”战略和大国外交布局——民进十一大以来会中央工作亮点系列报道之十七
面对中国崛起与全球化的新局势,民进中央围绕加强域外国家(或区域)研究向中共中央建言,建议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国别研究智库建设,并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特殊作用,加强高校国际研究中心建设(《关于加强我国高校国际研究中心建设的建议》,2010年7月)。该建议在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下,促成相关部门在全国高校建立了42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每一个基地对应一个研究对象国。此后,基于长期的研究和持续调研,民进中央接连提出了《关于加强政府间交换留学人员工作的建议》(2013年7月),《建立人才新机制,提升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2013年11月),以及《关于“一带一路”与高校智库建设的建议》(2015年6月)三份建议,都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建言:主动布局加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交往日益扩大,我国的国际责任日益凸显。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关联更加密切。面对全球经济贸易网络覆盖世界所有角落、形势复杂多变的挑战,我国需要对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有较为深入的、高水平的、长期跟踪的研究,唯有如此,才能为我国制定比较完善的、主动的国际战略,提供足够的基础支撑和充分的准备。
但我国对域外的研究,无论是理论建树,还是研究方法;无论是对国际重大现象作出合理解释,还是为解决现实中的国际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都显得力量不足。2010年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只设立了7个研究所,其中只有美国所和日本所以单一国家为研究对象,余下的几个则以跨国甚至跨洲的区域研究所冠名:如“亚太所”“东欧中亚所”“欧洲所”“拉美所”“西亚非洲所”。这些研究所普遍存在研究范围过宽、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的问题,致使研究难以深入。虽然有50余所高校建立了各类国际研究机构,但总体而言,其影响力不仅没有得到增强,反而有所减弱。总之,依托现有体制和研究机构,我国的域外研究将难以满足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
对此,民进中央提出,与政府部门和智囊部门相比,高校具有明显的从事国际研究的优势:一是高校具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有利于研究人员对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作出相对独立、中性的分析和判断;二是高校具有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独特优势和大学科研管理体制相对稳定而可持续的特点,以及大学机构对外学术交流的特殊便利条件;三是高校拥有众多的、各领域的和源源不断的专家资源,有利于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调查研究。民进中央建议,对我国高校的国际研究进行全面的布局,加大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在国际研究中的中坚作用。
实效:建立基地对应研究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进中央的该项建议,多位领导同志作了重要批示。很快,这一工作就由教育部与外交部开始推动,在全国高校建立了42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国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2015年7月,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与教育部社科司、国际司负责同志专程来到民进中央,向严隽琪主席报告了“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建设情况。同年12月,教育部在京召开了“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工作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民进中央副主席刘新成出席了会议。全国42家培育基地负责人以及其他承担国别和区域研究指向性课题的22家机构代表,中共中央办公厅、中联部、外交部、商务部等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参加会议。严隽琪在会上强调,国别和区域研究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努力提升研究质量,加强高水平智库建设。
跟踪:长期关注形成系列
此后,民进中央持续关注域外研究这一主题,陆续又提出了加强域外研究之二《关于加强政府间交换留学人员工作的建议》和加强域外研究之三《建立人才新机制,提升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
民进中央在《关于加强政府间交换留学人员工作的建议》中提出,政府间交换留学人员数量较少,效果也不明显。2011年,派出国外攻读学位人数为6866人,访问学者为6821人,而政府间交换人员仅为715人。许多与我国有人员交流的国家,我国没有派出留学人员。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资助接纳外国来华的留学人员明显增加,但我国派到国外的留学人员,除少数国家以外,多数国家均少于接收的来华留学人数。民进中央对派出国别、留学任务及培养方向、组织领导、经费保障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此项工作更加适应我国的国家安全、外交、经济商贸、文化交流、侨务等工作的需要。
民进中央在《建立人才新机制,提升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中指出,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同时,国际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和宣传场所,反映着国际秩序的变革。目前,我国虽增加了对国际组织的财力支持,而影响力偏弱,重要的国际组织仍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控制。如何主动提升中国在重要或核心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当然,最主要靠增强国家整体实力,但也要有足够的优秀人才进入重要的国际组织。而中国若要有更多进入中高管理层和核心政策型的人才,就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储备、输送和任用的体制与制度。
这两份建议书也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民进中央在加强域外研究方面形成了系列建议,产生了政策实效。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重大发展战略。民进中央立即响应,在持续关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的建设与运转情况、追踪调研的基础上,于2015年6月,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一带一路”与高校智库建设的建议》。《建议》指出,截至2013年底,我国从事与“一带一路”有关国别研究的高校共有31所,相关研究机构58个,与“一带一路”直接相关的我国9个省级行政区中,甘肃、四川、云南、广西等4省区内有6所高校设置了9个相关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2014年以来(至建议书提出时),位于陕西、甘肃、广东、福建、山东、北京的12所大学新建了12个以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命名的研究院。这些机构所涉及的研究区域与国别包括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东盟、拉美、欧洲、巴基斯坦等。总体而言,这些机构已具备良好的运行基础,只要继续加强建设,完全可以成为承担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的智库。民进中央提出了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承接“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任务的高校数量,配齐“一带一路”所涉65个沿线国及其所在区域的研究机构;设立“一带一路国家专项研究基金”;制定优先选送国别研究基地的专业人员到其研究对象国留学或进行交流学习的计划等建议,使“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成为承担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的智库。
“肝胆相照,桴鼓相应。”民进对域外研究的系列建议以及中共中央对建议的重视和采纳,再一次证明了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民进也在一次次的履职过程中,尽到了一个参政党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民进,在创造伟大时代、伟大业绩的历史进程中,没有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