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参与主办双周协商座谈会 为推进教育事业“补短板”建言——民进十一大以来会中央工作亮点系列报道之十四

  2016年11月8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第58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重视特殊教育”建言献策。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此次座谈会由民进中央与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共同主办。

  2017年2月16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第62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办好学前教育”建言献策。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此次座谈会由民进中央与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共同主办。

  在短短不到四个月时间里,民进中央与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共同主办了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是政协民主协商的重要形式之一。“双周协商座谈会以专题为内容、以界别为纽带、以专委会为依托、以多向交流为办法,聚焦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以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对切口小、专业性强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协商。座谈会一般由全国政协主席主持,相关专门委员会组织,部分座谈会由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与全国政协相关专门委员会共同组织。座谈会每年举办20次左右,每次邀请20位左右委员、专家以及有关党政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上的主要意见建议以《政协信息专报》等方式报送有关领导同志和相关部门决策参考。双周协商座谈会作为沟通思想、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重要协商平台,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已成为人民政协协商议政的亮点和品牌。”(资料来源于全国政协网站)

  共同目标牵手合作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正教育的开端和基础。而特殊教育是残疾人接受教育、摆脱困境、融入社会的根本措施,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目前,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幼儿教育小学化等问题突出,特殊教育在康复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满足多样化需求方面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与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都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短板。

  作为以教育为主要界别特色的参政党,民进长期关注教育事业发展。近年来,民进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工作,严隽琪主席曾指出,“对于残疾人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分类施策,要使残疾人能够融入社会,乐观、自强、有尊严的生活。”“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不具有义务教育强制性的特点,因而不能照搬普及义务教育的思路来推动,应该考虑用好市场的力量,要用改革的思路、实事求是地解决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最近几年,民进中央围绕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直接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建议,向全国政协大会提交了《尽快稳定和充实特教教师队伍》《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政策》《“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优化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提案,还向全国政协信息局报送了多份关于特教、学前教育发展的社情民意信息。

  民进在特殊教育、学前教育领域还拥有一批顶尖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在学前教育领域,我们有全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霍力岩教授,也有北京市北方之星艺术幼儿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园长吴英、艺术幼儿园园长李丁丁;在特殊教育领域,有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吴文彦,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科研处主任张晓梅,也有山东省夏津县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校长袁敬华等等,在筹备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过程中,他们都贡献了宝贵的智慧。正是由于民进在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实力,与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目标一致、志向一致,全国政协力邀民进共同主办这两次教育类的双周协商座谈会。

  深入调研充分研讨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学前教育机构严重匮乏、中西部地区还有大量未入学残疾儿童,残疾孩子教育权如何保障?残障儿童随班就读难在哪儿?我国特殊教育还有哪些难题需要解决,还需完善哪些方面,才能让更多的特殊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预期目标实现度如何?第三期行动计划的重点方向应该是什么?政策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解决“入园难、入好园更难”的问题?如何办好学前教育?

  带着问题,心怀责任,民进中央特殊教育调研组分别于4月在河南省新乡市、9月在安徽省芜湖市展开了特殊教育专题调研,委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民进北京、辽宁、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河南、甘肃等8个省级组织分别展开调研。民进中央学前教育调研组分别于2016年11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展开了关于办好学前教育的专题调研,民进中央还委托民进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广西和四川等10个省级组织分别展开调研。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16年10月17日至18日,民进中央在京召开了“特殊教育专题研讨会”,2016年12月29日在京召开了“学前教育专题研讨会”,深入研讨发展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存在的关键性问题、现实的发展路径、可行的政策建议。

  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认识和评估、发展方向定位、经费、特教教师的培养、特教学生的评估分级、资源整合、特殊教育科学研究、民办特教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研讨,调研组掌握了特殊教育的一手调研资料,进一步聚焦了我国特教事业发展的困难问题,明确了推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路,为更好地建言献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求解问题描绘蓝图

  在正式召开的“重视特殊教育”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民进的全国政协委员代表朱永新、李和平、朱晓进、王康、姚树坤、秦和、孙惠玲,以及专家学者代表袁敬华作了发言。

  “我国的特教发展困境,与特教发展战略目标不明确、政策方向不清有关。”朱永新指出,“残疾只是生命的一种形态,残疾人与普通人权利平等、地位平等、机会平等。未来我国特教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城乡一体推进特教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进一步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规模和比重,坚定地走融合教育之路。同时,现有的特教学校要适时转型,从单一的学校功能转型成为集教学、研究、指导、培训为一体的特教资源中心。”

  “特教缺少涵盖整个教育阶段的行政管理部门,特教管理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网络。各省教育厅基教处管理的学校多,战线长,人手不足,对特殊教育的管理弱化。”李和平用“横向不到边、纵向不到底”来形容特殊教育特教管理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他建议在教育系统内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全口径特殊教育;在教育系统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建立特教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在公平和效率两个维度上,推动特教事业的发展。

  “特教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特教事业的需要。2015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比上年增加了53所,在校生人数比上年增加474万人,但同时,特教学校专任教师数503万人,仅比上年增加2200人,这与特教学校快速发展、残疾学生的数目增长极不匹配。”朱晓进说,“教师是支撑特教事业发展的脊梁,要着力加大特教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并重视特教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王康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地方对接受特殊教育的目标人群,在人群数量、年龄结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等诸多方面,都还是一笔糊涂账。”“建议建立特殊少儿的评估、分类统计体系,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公安、民政、教育、卫生和残联等各部门的力量和信息,建立覆盖所有特殊少儿的专用信息系统;建立特殊少儿识别、评估和分级制度,制定‘中国特殊少儿的识别和分级标准’,为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医教分离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姚树坤建议,要在有条件的特殊学校设立由合格的康复师主持的儿童康复治疗中心,使康复与教学结合并相互促进,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和实际效果。还要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规范和标准,完善财政保障政策,加快培养教育——康复的“双师型”特教师资队伍。

  秦和对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提出了拓宽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改变13年未变的高考入学体检标准,加强资源教室、残疾人通道、师资等各项保障措施,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理顺管理体制,完善高等特教管理机构;综合高校、团体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等建议。

  “2015年,我国残疾学生在校人数为44万,其中超过一半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未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将越来越多。”孙惠玲指出,由于随班就读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随班就读的支撑条件不足,“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和“随班陪读”,可能会对残疾儿童造成“二次伤害”。她提出了完善随班就读政策,加强随班就读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残疾儿童双学籍制度等政策建议。

  袁敬华是一位具有20多年民办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经验的一线校长,她提出了加强对残疾儿童的救助政策的建议,“应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进行整合,制定残疾儿童救助康复工作机制,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成为一项长期制度或政策,并适度放宽残疾儿童救助年龄和名额限制。”

  在正式召开的“办好学前教育”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民进的全国政协委员代表朱永新、胡卫、卫小春、罗黎辉、杨建德、汤素兰、陈自力、卢天锡,以及专家学者庞丽娟、李丁丁在座谈会上发言。

  朱永新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正教育的开端和基础,但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目前存在注重‘广覆盖’忽略‘保基本’;注重‘求速度’忽略‘保质量’;注重城市而忽略乡村等问题。建议加大投入,重点发展农村和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探索学前教育免费一年的新机制;创新学前教育教师培养与聘用机制;制定科学评价标准,引导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发展学前教育不能被编制捆住手脚,发展学前教育不能一味由政府大包大揽”,胡卫说,要以改革精神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坚持政府主体责任的同时,要努力构建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就近、就便原则,举办各类普惠性幼儿园,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财政资助办法。

  卫小春指出,“学前教育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对违法办园现象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就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建议明确省级政府的统筹责任,建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省级政府层面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各种“衔接”问题;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统一规划、管理,完善保障、服务、监督体系;健全管理机构,充实力量。

  “由于受自然、历史、文化和经济因素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空白园’问题突出、学前双语教育滞后、幼儿教师数量奇缺等问题一直制约着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罗黎辉呼吁加快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建议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学前三年全免费幼儿园,着力加强双语学前教育,通过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改善边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待遇,提高其地位。

  杨建德分享了成都市在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方面的经验成果,如政府主导出台《成都市幼儿园管理办法》、通过政府购买学位引导和扶持民办园向公益园(接受政府限价)转变、集团化发展确保和提升普惠园质量等。同时,他也提出了出台国家层面关于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尝试在商业写字楼、大型社区等公共区域举办普惠性幼儿园等建议。

  “在农村,大多家长把‘教育’与‘学习’画上等号。大多数幼儿园老师评价一个幼儿的标准是幼儿在幼儿园‘乖不乖’‘听不听话’”汤素兰动情地说,“保护幼儿天性,尊重幼儿个性发展,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这才是学前教育的根本。”她建议发展适宜的农村学前教育,让幼儿园在环境上家园化、在资源活动上乡土化、在学习方式上游戏化。

  “学前教师短缺的问题比较严重。以班师比为例,国家规定的幼儿园班师比标准是1∶3,但到2015年底,全国班师比只有1∶14,其中城区为1∶19,乡村仅为1∶08。”陈自力说,目前幼儿园招聘难、教师流失率高的问题相当突出,导致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待遇低、地位低。建议财政投入中拿出较大比例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并依法逐步为学前教师全员缴纳社保和公积金。

  “以江西省九江市为例,2013年有无证园565所,相当于有证园总量的52%,虽经三年整治有所减少,仍然有无证园306所,相当于有证园的四分之一。”卢天锡呼吁尽快规范无证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根据各地实际和区域差别分类制定办园标准,按照“准入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的原则,对无证幼儿园疏堵结合、分类处理,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于转正幼儿园的支持力度。

  庞丽娟说,“目前在《教育法》所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中,唯学前教育没有立法。”她建议深入研究近十年各地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有效的政策举措,总结20余省市学前教育立法实施和立法的经验,将其概括提炼并上升为法律,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法》,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难题、关键性体制机制问题予以明确规定。

  李丁丁作为一名幼儿园园长,提出了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目前民办幼儿园数量众多,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质量良莠不齐。建议重视民办园规范管理,通过政策支持引导民办园健康发展;科学制定普惠限价政策,充分保障教师权益和办园质量;统筹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水平。

  可以看到,委员和专家们发言的切入点不同,但目标却是十分一致的,即让每个儿童享有均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不论是为了教育公平的起点、人生的初启蒙——学前教育,还是为了“特别”的群体、“特别”的事业——特殊教育,都是为了孩子们的幸福童年、为了推进教育领域的“补短板”而建言献策。座谈会上,俞正声主席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不时与委员和专家们交流。教育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并在现场对委员专家们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做了回应。值得欣喜的是,为落实“重视特殊教育”双周协商座谈会,2017年4月,教育部、中国残联还印发了《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从高度重视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入学前登记、“一人一案”落实教育安置、加强条件保障、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等五方面作出部署,进一步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