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民主促进会年鉴

目录导航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年4月17日)

刘新成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非常高兴这次能够同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到江苏省来调研。调研组到南京才一天多,就感受到江苏省的领导和同志们对我们盛情的接待,在工作方面密切的配合。在此我也代表调研组,向江苏省领导、同志们表示感谢。其实这次来调研,昨天晚上我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省政协黄莉新主席介绍江苏省的政协工作有很多创新,如做专题协商会、提升年、四型机关、聘请咨询专家等等,有很多政协工作的创新,很值得我们学习。刚才交流过程当中,江苏省同志也介绍了很多经验,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我们都带回去,今后认真地研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习近平主席更是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在论述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个关键问题上,他说,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悲剧。所以,习近平主席谈到历史名城名镇的时候,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物质的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根系来认识,把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提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认识。正是因为有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30多年前我们国家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制度,通过各级政府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管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城保护体系,较好地保护了大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但是在这过程当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许多两难选择的矛盾,而对这些矛盾又有许多不同看法。不交流这些看法,不直面这些问题,不化解这些矛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就难以继续推进,所以全国政协今年的双周座谈会确定了一个题目,就是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预计在5月下旬召开。我们这次调研就是为这次双周座谈会做准备的。

  我们看到,江苏省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在省委的领导下,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我们看到的材料告诉我们,江苏省除了一般性的城市规划、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实施意见等都颁布了以外,还颁布了许多专门针对名城名镇保护的法律法规。比如省人大颁布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省政府发布过《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意见》,省政府的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江苏名镇名村制度编纂工作方案》等等,在文件方面做得很完善。正是因为这么高度重视,并且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所以江苏省在保护方面全国居首,有历史文化名城——我看到材料里面——12个,刚才听汇报有13个,最近又批准了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是26个,现在已经变成27个;名村原来17个,现在变成18个,说明还在不断进步。不仅各项指标居全国之首,而且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对全国的保护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很多保护成就还获得了联合国的嘉奖。另外,我看到材料还写到这样一件事,南京当时要建5号线地铁的时候,因为涉及183处文物点,6个地下文物重点埋藏区,所以最后工程被叫停了,说明政府对这项工作是高度重视的。但是江苏省在保护方面也确实遇到了许多两难问题、许多矛盾,比如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优先的问题,旧城保护与新城建设之间的矛盾,维护传统风貌与人居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也是全国性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谈两点体会。因为各种原因,我昨天晚上才来,江苏省的实际考察还没有参与,只是事先看了点材料,备备课,有一点心得。但只是纸上谈兵,跟大家交流。我发现我要谈的这两点,和刚才费高云副省长提出的两个问题有点相关。费省长提出的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城乡建设矛盾依然存在,第二是对名城名镇价值的挖掘、提炼、彰显有待加强。这两者之间还有些关系。

  首先谈谈保护和建设的矛盾。其实这个矛盾主要是建设对保护造成的压力,还不是保护对建设造成的压力。为什么会造成这个压力呢?应该说主要还是认识问题。我看到习主席关于这个问题曾经说过,他说,在我们对保护的制度出台之前如果不注意保护,那还是无知;制度都出台了还不注意保护,是认识问题。这个矛盾之所以存在,主要还是要转变认识,这是一个关键。而这个认识我觉得不是领导层的,不是省级领导层的认识,也不是专家的认识,大概还主要是一般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认识。刚才周岚厅长汇报里讲,第一大困难就是难以形成共识。这个共识主要是大众的共识,是基层达成的共识。我觉得之所以共识难以形成,和社会普遍存在的认识偏差有一定关系。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或者周边文化氛围,告诉我们比较多的是,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今天等于进步,过去等于落后,今必胜夕,这样一种过度的厚今薄古的观念。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人们无形中就把继承和发展对立起来。其实真正的历史唯物史观是讲究继承的,任何发展都是在继承中发展。没有继承,砸烂过去的一切,带不来发展。这在中外有很多类似的教训。所以我们对历史要存有敬畏感,这是我们今天比较缺失的,也是难以形成共识的一个原因。

  要认识到历史是今天的一部分,今人的智慧是从古人得来的。我们都说要学习新知,但对每一个人来说,实际上他的知识从他所生活的年代所获得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知识是从历史得来的。那么对历史的这种敬畏感,要从懂历史来培养。我想举一个例子,但也没想好。比如说我们今天保护古庙,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我们是唯物论者、无神论者,干嘛要保护它?保留它都没有必要。可是如果我们深入想一想就可以发现,古庙说明古人是有信仰的,而且信仰得很虔诚,矢志不渝。这说明寻找精神寄托是人性的常态,是人类的共性,信仰是生活的需要。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个庙就能给我们许多启发,我们就会对它产生敬畏感。所以希望我们各个方面集中努力,趁着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好形势,形成一个敬畏历史的氛围。我想这是第一点体会。

  第二点是关于利用的问题。我看到2017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这个意见里提到的重点任务里,第八条特别提到,重点任务是深入阐发文化精髓。我觉得这个提法特别好。对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利用方面可以开发其经济价值,可以作为旅游景点,但最大的利用是对遗产的解读,是讲故事。当然这里说的讲故事不是胡编乱造的故事,甚至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史事的描述,而是深入解读,体会先辈的心态,挖掘先辈的智慧,了解古人的处世之道、做人之道、生活态度。如果把这些和现代人的心态进行对比,把跨越时空的人性、价值观、审美观串联起来,引起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这样就会更加生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保护当中格外地用心,认真思考在保护当中要突出什么,要有一个顶层设计,要由专家来提出理念,要通过标识物实现这个理念。比如,我注意到江苏在编名镇名村志,这就很好,它从中可以提炼出一些精神的东西。要培养培训专家型的导游,这个解读要有深度、要有哲学味。这样才是真正的活化保护和利用。能让现代人在名城名镇名村中有所感悟,这是最大的最成功的例子,文化熏陶是利用的最高境界。

  我就讲这两点粗浅的探讨。既然是调研,就是要研究,我把我的看法提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谢谢大家!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