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2018年4月12日)
刘新成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盛会,与各位新老朋友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正式揭牌。我们民进中央作为建立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的建言者,看到实力雄厚的北京大学也来参与这一事业,更是感到由衷的高兴。
北京大学曾为我们国家的国际研究和决策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相信这次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成立,必将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挥好北大传统和优势,在服务国家全球战略部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推出更多质量精良、形式新颖的优秀成果,进而在推动中国的区域和国别研究方面大有作为!
在座各位都是区域与国别研究的专家,借此机会,我谈两点个人看法,就如何做好国别与区域研究问题向各位请教。
一是谈一谈民进中央为什么建言在高校设立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是一个复兴中的大国,我们的国家正在从边缘走进世界中心,从全球治理的局外人、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人类命运共同体”口号的提出和“一带一路”的构想是中国这种国际角色转换的具体体现,其影响是世界性的。要完成这一角色转换,我国不仅要改变当初积贫积弱、自顾不暇,无心也无力关注外部的状况,而且要主动地了解和理解世界各区域、各国和各族人民,包括其历史传统、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信任系统、人情世故、时尚习俗,等等,这不仅有助于经济合作和财富增长,更符合建设美好世界和人类家园的需要,而后者正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其中“负责任”三字的基础。
在高校建立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有其独特优势,一是高校相对于相关涉外部委具有一定的超脱性,这有利于研究人员对国际问题作出相对独立、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二是高校具有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管理优势和对外学术交流优势,这些优势加在一起,有利于对一些问题进行综合、深入、细致、持续的追踪调查与研究。总之,高校有资源,有人才,特别是智库建在大学里,可以影响到下一代,影响年轻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真正形成,希望在于未来一代。
二是说一说如何做好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这件事。
首先是设定我们的功能和目标。我认为,一个好的中心,应该能做到这三点:第一,能对对象国、对象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出深度解读;第二,能对对象国、对象地区的形势发展作出前瞻性预测;第三,能对在经济和文化领域我国“走出去”和对象国“走进来”的路径提出有效建议,或为往来于双方的组织与人员提供有效的咨询。另外,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尝试,超越民族国家框架,将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联系也纳入研究视野?
其次是积极开展新型的国际合作。以“一带一路”为例,“路”的方向是明确的,即参与国共同发展,宗旨是“相向而行,协商共赢”,所有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际合作智库,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平等的民主协商参与者,一起探讨全球化如何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践中落实,如何互学互鉴、共同发展。我们国家高校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要有意识地区别于一些西方国家的国际智库,不把研究对象国视为“敌手”,而是视为“朋友”。不是与对象国互相揣测、猜疑,而是通过协商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本着这个原则,我们建立起来的研究中心将是一种新型的国际智库。我们要探讨人类未来的走向,以及人类共同体如何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最后是学校层面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说到这点时要特别感谢林建华校长,感谢他亲自在研究院挂帅,因为国别与区域研究不是几个人或某一院所能够独立承担的,需要多学科聚集,比如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国际政治,等等,所以说它一定是个校长工程。与此相关,还要完成学校层面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同时还要建好两个库:一个是人才库,“旋转门”式地网罗和使用人才,不是都调入北大,而是掌握他们的信息和研究动态,需要时能及时纳入研究工作班子。二是信息库,报刊、资料、网站等的积累建设,对对象国和对象区域纵深研究的积累,等等。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处理好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我国的区域和国别研究,基础薄弱和应用急迫并存,这是一对矛盾,我们要注意兼顾二者,既不可套用学术机构的理念建设智库,也不能片面追求领导部门和成果应用者的称许。而是既要让智库按学术研究的路数发展,有科研机构的深度和广度,又要让智库面向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有服务的广度和满意度。
预祝我们的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在研究发展之路上取得丰硕成果!预祝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