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凌国泉:谋定“稳商”新局 筑牢萧山经济发展根基

发布时间:2025-11-01
来源:萧山日报
【字体:

  在萧山招商工作如火如荼、成绩斐然之时,区政协委员、民进萧山区委会经济支部副主委、浙江金简律师事务所主任凌国泉却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关键领域——稳商。近期,他在与企业打交道时,总带着一份特别的“留心”。除了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外,他还有意识地观察企业在萧山的“扎根意愿”,了解它们的长远规划。这份特别的关注,既源于一位资深法律人士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度思考,更体现出一位政协委员沉甸甸的责任担当。

  在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凌国泉提交的《关于稳商的几点意见和建议》提案,精准切中了萧山在招商热潮之下的“稳商”痛点。“招商引资只是打开了大门,如何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这才是真正检验我们营商环境的试金石。”凌国泉认为,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招商的“加速度”,更需要稳商的“持久力”。

  从“招商热”中捕捉“稳商”隐忧

  作为一名经济法专业出身、长期从事商事法律业务的律师,凌国泉自2017年担任政协委员以来,始终将履职视角聚焦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职业特性让他与企业家群体保持着密切交流,也对市场变化形成了敏锐的感知力。平日里,他不仅钻研法律条文,也密切关注财经动态和政策走向,每天阅读报纸、浏览专业公众号,已成为他捕捉经济“信号”的习惯。

  “大家都在热议招商成果,关注引进了多少项目、多少资金,这些成绩确实令人振奋。”凌国泉话锋一转,“但在与企业家交流中,我也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如有的企业动机不纯,冲着政策红利来萧山;有的企业落地后不久便萌生去意。”在走访交流中,他还观察到一些优质企业在不同城市间“多点布局”,甚至频繁迁移。这种“候鸟式”流动让他深刻意识到,招商只是“引凤来栖”,稳商才是“筑巢固本”。萧山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在稳商工作上加快步伐、系统推进。于是,深入调研、找准症结、提出可行建议,成为凌国泉撰写这份提案最坚定的初衷。

  用“扫街式”走访打磨提案建议

  想法既定,行动随之。凌国泉充分利用工作之便,一次次深入企业开展“扫街式”调研,倾听来自经营一线的真实声音。“我们律所每年要为上百家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在走访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了解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凌国泉表示,自己还会主动对接相关政府部门,深入了解稳商在执行过程中的难点,系统梳理出企业外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调研中,他还发现,“配套措施不足、产业链不完善”成为企业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一家制造企业负责人坦言,由于核心零部件需要从外地采购,不仅物流成本高,交货周期也长,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率;也有科技企业反映,周边缺乏协同发展的产业链生态,难以形成集群效应。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为他的提案提供了最真实的素材。

  基于翔实的调研,凌国泉结合萧山经济发展实际,在提案中提出了“对近五年迁离企业开展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流失原因”“开展大规模企业走访,倾听真实诉求”“严格招商准入,防止政策套利”“对已落地政策进行‘回头看’”“加快培育配套产业链”“提升政府部门稳商意识,推动制定专门的稳商政策”等建议。每条建议都精准对接了调研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既有前瞻视野,又具备扎实的落地基础。

  在积极互动中推动提案“落地生根”

  提案提交后,主办单位区投资促进局迅速作出响应。7月初,该局主动致电凌国泉,随后专程上门面对面交流,深入探讨提案细节。8月中旬,相关部门再次登门沟通办理进展,并于8月下旬正式送达了详细的答复件。

  “答复内容非常扎实,对我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给出了具体回应和落实措施。”仔细研读答复件后,凌国泉倍感欣慰。他还注意到,区投资促进局在答复件中明确表示,将对近五年招商落户后迁离的企业开展专项数据分析,这与他提案中的首条建议高度契合。同时,答复件中提出的“强化安企稳企部门联动”“升级全周期助企服务”“推进产业链招商”“出台普惠直达政策”“优化第三产业服务”等具体举措,也都与他提出的多项建议形成了有效呼应。

  作为连任两届的政协委员,能够通过一件提案推动具体工作,实实在在地参与城市经济建设进程,凌国泉认为“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履职的过程,就是希望为这座城市增添温度、注入活力。”他期待,未来的萧山不仅是招商引资的热土,更能成为企业“安心经营、持续成长”的理想之地,让更多优质企业在这里扎根壮大,让更多创新活力在这里竞相迸发,共同绘就萧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作者:记者 潘佳佳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