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分裂国家法》不仅反分裂,更重要的是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
“在表决的时候,我心里也在打鼓。”今年2月27日晚,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回忆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时说。
最后的结果让他释然,2899票同意,2票弃权,没有一张反对票。
“这是我们人大代表所见过的惟一没有反对票的法案,只有两票弃权。”周洪宇说,“要知道,人大代表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但对于对台立法,意见却高度的统一。遏制‘台独’,祖国统一,这是所有代表的心愿,也体现了大陆的民意。”
当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4号主席令,颁布实施这一法律。
“这给台湾当局划了一道红线,同时也使自己轻装上阵。”2002年1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提出了“一边一国论”,两岸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武汉江汉大学研究台湾问题的教授余元洲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一促进法(学者建议案)》的起草,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国台办。这可能是《反分裂国家法》的最早构思。
2004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提出“法理台独”。周洪宇在当年的人大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对台立法相关的建议,名称为“关于尽快制定国家统一纲领或国家统一法,遏制‘台独’势力分裂中国企图的建议”。周洪宇说,“我们要‘法理统一’。”
当年5月9日,温家宝总理到伦敦访问,在接见华人华侨时,英国侨社的领袖,法学家单声向温总理建议,在“台独”势力猖獗的情况下,要尽快制定国家统一法,而且刻不容缓。温总理当时表态说,中央政府已经注意到海内外的呼声,中央将会积极考虑。
“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事有戏了。”周洪宇说。
12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审议《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并随后决定提交全国人大审议,2005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高票通过。立法如此果决迅速,都充分体现了这部法的必要性、特殊性和紧迫性。
“反分裂法不仅仅在反分裂,更重要的是推动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余元洲说,《反分裂国家法》明确鼓励和推动两岸人员往来,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2003年以来,两岸的交流在不断的扩大。”台湾中信旅行社董事长章致远认为,两岸旅游在春节后会有更大开放。“现在大陆去台游客,主要是通过第三地转签台湾,还都是不合规则的,我们希望可以正正当当地接待大陆游客。如果能直航,两岸人员交流的规模还会扩大。”
★代表回访★
“我必须要提出对台立法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2004年全国两会提出立法遏制“台独”建议
回访对象:周洪宇
采访时间:2月27日
身份:华中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回访理由:在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人大代表,他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提出“关于尽快制定国家统一纲领或国家统一法,遏制‘台独’势力分裂中国企图的建议”。
周洪宇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史和教育现实问题的研究,从1993年开始,常到台湾、香港去做学术交流,并由此萌生了研究台湾的兴趣。1995年回到华中师大,建立了内地第一家台港澳研究中心。
“当年去台湾的时候,待遇很好,台湾方面不光报来回机票,演讲也有补助。在南投的一座山上讨论大学应该怎么发展,那是一个很漂亮的研究院。”周洪宇不无伤感地回忆那段时光,他跟台湾朋友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大家一起唱着“阿里山”,“我爱万泉河”这样的歌。他还常与一些泛蓝朋友讨论台湾时局,以及两岸统一的话题。“所以发展到这样的局势,我很痛心。”周洪宇说。
2004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提出要“公投绑大选”,实现“法理台独”,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周洪宇因为有台湾学术的背景,又因这样的时局,所以他在两会上提出一个有关台湾方面的建议。
“当时我就想,当前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是用立法的手段来对抗台湾当局的‘法理台独’。”周洪宇想做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层面是出台关于台湾的政策。第二个层面是立法,与政策一起构成一个对台工作的体系。
“作为一个人大代表,我必须要提这样的建议。”周洪宇在酝酿建议的时候,也注意到网上言论,在他的个人网站上,有网友提出要考虑台湾问题,也有网友提出要对台立法。“老百姓有这样的要求,网友有这样的呼声,我自己又有研究,这个问题又是这么迫切,综合考虑后,我还是写了再说,至于是不是能通过,还是明年再说,那我就不去管了。”
“因为制定一个法律所需的时间比较长,要提出,起草,通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周洪宇说,因此这两个工作要两步走,但要同时进行,所以他的建议的名字为“关于尽快制定国家统一纲领或国家统一法,遏制‘台独’势力分裂中国企图的建议”。
建议提出后,当年6月,国台办给了周洪宇回应,称这个建议很好,如果要进行相关立法,会积极考虑。
从那时候起,周洪宇知道对台立法的事,是板上钉钉了。
(责任编辑:温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