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一本签满汶川地区羌族师生名字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被交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手里。刚刚拿到该读本的羌族师生,希望通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它送给温总理,以表达对温总理提出“汶川重建要保护好羌族文化”指示的敬意。而对在震后百余天即筹措创作出版这本学生读本的冯骥才等知名学者来讲,却有着非同一般的良苦用心——今年7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中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建议书》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重视做好羌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8月13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条款中吸纳了《建议书》中的有关建议和意见;9月10日,温家宝总理又对《羌族文化学生读本》作出批示。在这两次批示的背后,是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等学者专家为羌族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工作和努力,他们的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担当起文化救灾责任
汶川大地震中,约占羌族总人口1/10的羌族人死亡和失踪。“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对羌族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羌族文化就受到了摧毁性打击。这个打击不仅是对羌族文化,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打击,是对民族生命的打击。”冯骥才说,“羌族总共才30万人口左右,这次地震遇难者中包括数十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和学者。羌族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通过口授传播。一旦羌族文化学者逝去,损失将永远无法弥补;此外,地震后受灾群众大规模迁徙他处,会导致羌族文化载体的消失。因此,加紧抢救发掘羌族文化刻不容缓。”
汶川地震之后,抢救羌族文化遗产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冯骥才等学者在第一时间发出了“担当起文化救灾责任”的倡议。6月1日,由民进中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冯骥才、羌族文化研究专家李绍明等数十位与会专家学者向全国民间文化工作者发出《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倡议书》。倡议书说,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也使很多文化遗产受到重创,特别是独具特色的羌族文化遗产正面临毁灭性劫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性的文化难题,遭受巨大损毁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劫后重生、重现辉煌,这是一个空前的挑战和考验。
一线实地参与保护工作
少数民族文化大部分是非物质文化,一旦传承人消失,其文化根脉就容易断绝。羌族许多古村落位于河谷之中,此前尚未进行文化遗产的全面整理、普查。
倡议书发布后不久,冯骥才就率专家团冒雨赴北川等灾区一线进行羌族文化遗产调研。调研组目标明确,首先就是要下到一线。他们来到北川等羌族聚居地展开文化遗产调查,寻找民间文艺传承人。调研不仅针对羌族,还包括藏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调研过后,专家们夜以继日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类,并分出等级,又根据等级提出保护方案,提供给国家文化部。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了7000字的《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中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建议书》。
随后,为响应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后提出“要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文化遗产”的号召,努力抢救和保护羌族历史文化遗产,6月19日,由民进中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文化学院主办,四川省文联、民进四川省委会、西南民族大学和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四川工作基地成立暨专家调研会”在成都举行。工作基地帮助从事文史资料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传承、羌族文化普及教育等多方面工作,动员全国文艺界人士,尤其是民间文艺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并积极投身灾区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
谈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冯骥才的言语令记者为之动容:“每一个人都是民间文化养育大的,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我们的母亲一旦有病了,出现问题了,我们要出手相援。现在我们的母亲被压在废墟下,我们一定要进行抢救。”
小小读本的出台
如何为保护工作多做实实在在的事,是冯骥才等专家学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针对羌族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境,编写一本《羌族文化学生读本》的建议得到积极的响应,冯骥才和民协的非遗专家向云驹亲自撰写,并以最快的速度出版,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捐款10万元,用于购买此书捐赠给灾区学生。
今年8月,冯骥才等专家在很短的时间内编写出了《羌族文化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和《羌族文化学生读本》。9月7日,《读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通俗的语言,直观精美的图片,展现了羌族文化的风采。冯骥才说:“该书的写作意在让羌族的年轻一代和中学生更加明了自己民族的历史贡献和文化成就;传承羌族文化也能使其他民族的青年人和中小学生更加了解羌族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中所具有的历史地位,通过阅读该书从而深爱这个民族。”《羌族文化学生读本》很快进入灾区课堂,孩子们爱不释手。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又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但是它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除了由传承人作为其主体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常常通过各种物质载体加以体现,或依附其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在这次大地震中受到了严重的摧毁。其中包括羌族民俗与民艺的器物与实物,羌族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内容的资料、材料、唱本、经书、图书、录音、录像等文化档案材料,羌族碉楼及其特有的民居、村寨、古村落等。
多年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冯骥才,对保护工作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保护羌族文化要注重保护其物质载体。为了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对于受到损毁却尚存的古村寨,如桃坪、黑虎等,应尽可能按传统样式和传统建造技艺进行修复。个别震损碉楼如能体现其灾难性命运的,也应保持原状,刻意不予修复。 另外,对全部震毁的古羌寨,如萝卜寨等,则可考虑就近选择迁居地。同时,在清理羌寨废墟时,应及时保留并收集羌族代表性的民俗器物,适时纳入羌族文化博物馆。
10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模范个人表彰大会上,冯骥才接受了中央领导同志颁发的荣誉证书。10月26日,冯骥才被聘请为国务院参事。面对荣誉,他一如既往的低调:“受表彰的应该是整个文化界,表彰对我们不是一个句号。一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是无形的、脆弱的。如何恢复和保护,我们还有大量问题亟待解决。工作还要努力做下去,这是一个决不能放弃的神圣使命。”
(团结报 2008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