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正文

忧患三部曲

——民进携专家共襄长江流域湖泊保护大计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2-11-16          作者:包松娅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在长江沿线,犹如明珠般地镶嵌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湖泊,他们与长江相依相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王勃在江西滕王阁上,写下了这水天相接,浩浩汤汤的千古美景。千余年后,这位著名诗人绝想不到,这片给予历代文人墨客无限灵感的“水”正在遭遇着干涸、萎缩、污染、病害等重重问题,逐步走向消落。

  湖的忧患引发了诸多思考和争论,5月25日到27日,由民进中央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长江流域湖泊的保护与管理研讨会”上,民进各级组织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纷纷拿出最新的调研结果和研究课题共襄“母亲湖”保护与管理的大计。

  正在消失的湖

  鄱阳湖与长江江湖联通,“洪水一片,枯水一线”历来是鄱阳湖水域的特色,但随着季节原因和长江来水的减少,最小水域的50多平方公里令“枯水一线”的景色也黯然无色,连续数年创出历史同期最低水位。

  与此同时,长江流域最重要的两个天然调蓄湖泊的另外一个,被称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水位也创出了30多年来历史同期最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八百里洞庭,显然早已不复当年气势。湖南洞庭湖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蒋勇拿出自己亲手拍的照片,指着龟裂的湖底介绍说,“洞庭湖很多地方九月份就开始干涸,一年几乎进不了多少水,湖中的水草是雁类的主要食物,现在等到候鸟再到来的时候,湖水干,水草也早就没有了。”

  “整个江汉平原都是如此,从前的千湖之国现在60%都已消失,长江原来有通江湖泊100多个,现在只剩下两个半。”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表示,这是人为和自然的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使得这些通江湖泊在长江中游吸纳洪水的能力显著下降,甚至出现湖水倒灌入江,更别说一系列当地文化生活等功能的下降。

  不仅如此,专家学者介绍,我国东部平原湖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7198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不足6600平方公里,即面积2/3以上的湖泊消亡,其中为长江流域承担蓄洪重任的八大湖泊面积也剧减。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20世纪80年代初1000多湖泊剩约300多个,到目前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湖泊只剩181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仅剩44个,致使湖泊对江河的调蓄作用日益减少。

  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坦言,湖泊萎缩干涸使得湖区植被生态改变异常,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及越冬候鸟数量大幅下降,面临严重威胁。除去生态危机,各级媒体更纷纷披露鄱阳湖严重缺水,湖区内有25万人面临断水危机,更有数万专业渔民收船上岸,借债度日,陷入了生活困境。为此,江西省已经拿出方案,准备在鄱阳湖上建设一个大坝,“调枯不调洪。”

  不断污染的湖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温婉的江南女子纤纤玉手拨弄的苏州评弹《太湖美》,余音还在缭绕,太湖蓝藻水华却使我们正在为无知和过失遭受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2007年,太湖因蓝藻大面积暴发,直接影响了无锡市最主要水源地,造成自来水污染,给200万无锡市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同一年,巢湖、滇池随后也相继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危机,湖泊污染进入公众视野。“这些长江沿线的通江湖泊的优良水质原本对于目前的长江污染危机具有缓解作用。比如在众多直接给长江‘供水’的湖泊中,鄱阳湖的水质不低于三类,是比较好的水质,可以说是鄱阳湖把长江中上游流至江西的污染水质‘稀释’了,这对下游来说是莫大的贡献。”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秘书长翁立达说,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江湖污染相互渗透,“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水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最激化的领域。

  综观长江沿线,工业企业密密麻麻,流域内工业企业超3万家,全国2万多家化工企业中,位于长江沿岸的有近万家;沿江城市对长江水质亦有影响,城市下游普遍存在污染带;流域内湖、库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巢湖、太湖等湖泊富营养化问题较为突出……这就是长江流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臧小平口中的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现实形势。

  “在治污过程中的有关法规政策相互矛盾的问题非常突出。”民进江苏省委会副秘书长云建提出,特别是去年6月1日实施的《水质污染防治法》,规定不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企业应缴纳排污费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而之前江苏省实行太湖水污水防治规定,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应停产整顿,并处以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按照国家新规,太湖流域众多小企业每个月所缴纳排污费原本就几十元,处罚增倍后也就几百元,最多不超过1000元,还不够执法成本,对污染企业的惩罚作用更是微乎其微。”一定要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处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管理往往跨地区涉及多个省市,治理污染更是如此。诸多污染事件不仅暴露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念的对抗,更充分暴露出我国长期以来水资源和流域水环境管理分家与水立法问题的矛盾。”作为专注于长江流域保护与发展的著名学者,翁立达毫不避讳其中的问题,有关部门各自为政,自行其是,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矛盾,地区之间利益冲突不断,统一管理缺位、不到位的现象突出。

  水是流动的,如何治污,成为沿江湖泊的最现实问题。

  寻求“破题”的湖

  “快看,江豚!”小船行驶在鄱阳湖中,突然有人惊喜地喊道。国家林业局鸟类专家钱法文教授十分欣喜地告诉大家,长江中下游湖泊区,是我们中国湖泊湿地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中国东部以及东亚澳洲候鸟迁移路线上重要的栖息地、繁殖地也是迁移地。

  沿江湖泊,不仅关系到人类更影响着各种珍稀动物的生存,针对湖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来自长江流域八省市代表坦言,“对于湖泊的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很多部门可以管,但其中哪一家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他们提出希望能从不同层面探索与发展流域综合管理的新路子,并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探索和推动流域综合管理进程。“建议建立和完善下游联合治污的机制,按照流域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改变以往治理河流污染缺乏有效沟通、协调和快速反应的问题。”云建认为,湖泊的治理走联合治污是一个方向。专家也表示,联合治污重在落实,对环境违法行为建立联合惩处机制,并联合执法检查,完善跨界污染防治的协调和处理机制。

  在本次研讨会上,生态补偿机制也再一次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民进湖北省委会调研室主任表示,尽管近几年来生态补偿工作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但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临时性、应急性较强,制度性、规范性不足。令人欣慰的是,江苏从3月1日起在太湖流域正式实行区域补偿机制,超过水质断面的上游县市将对下游进行资金补偿。上游市的入湖断面、国道断面和水质超过控制目标则可向省级财政要资金。

  有补偿也要有问责。“完善地方政府行政官员的问责制,加大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的力度,使地方保护主义无处藏身已成为当务之急。”翁立达说。

  每一串“明珠”,都无疑是当地的母亲湖,养育了一方水土。今天,消解湖的忧患迫在眉睫。

  (人民政协报 2009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