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正文

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助力

——民进中央就文化“走出去”战略考察纪实

来源:民主          发布时间:2012-11-16          作者:张政泽

  2010年5月7日至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率队,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朱永新和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司局领导以及民进会内专家学者参加的民进中央考察团在浙江进行“完善制度、落实政策、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专题调研。考察团深入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城市,举行了4场专题座谈会,听取了当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15家文化企事业单位,并与国有文化单位、民营文化企业负责人和文化产业研究专家进行座谈。

  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以教育、文化、出版为主要界别的参政党,多年来一直关注国家的文化建设,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近年来,民进中央陆续就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此次调研活动是一年一度中共中央委托中央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开展专题考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民进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次具体实践,也是民进文化领域课题研究的延续和深化。

  发展文化市场 打造人文浙江

  “浙江文化的发展与领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浙江几任领导都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工作思路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特别是着力建设‘三大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增强了浙江文化的软实力,可以说,浙江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发展规划、有政策设计、有资金投入、有平台、有渠道。”5月8日上午,严隽琪在“浙江省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工作座谈会”上开宗明义地介绍了选择浙江为此次调研地的初衷。

  自从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及浙江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浙江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事业发展与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外文化交流扎实开展,对外文化演出精彩纷呈,对外文化贸易稳步增长,对外文化传播成果喜人。据统计,仅仅2008-2009两年间,浙江全省就有对外对港澳台交流的项目1062起,9242人次;出口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2022部集,占全国影视和动漫节目出口总量的20%。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贸易额近39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33%,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遍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100多个国家进行了文化交流活动。

  在对“文化‘走出去’战略”内涵的认识上,浙江站在文化强省的高度,认识到自身文化建设和文化走出去的关系,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内容走出去”与“制造走出去”的关系、文化“送出去”和“卖出去”的关系、“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走出去”的关系等。这里面包含着浙江人对浙江文化走出家门、走出国门,作为中华文化一分子走向世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宏观政策规划层面,浙江省连续出台了《十一五对外文化交流规划》、《对外及港澳台地区文化工作十一五规划》、《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在听取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情况汇报,了解浙江近几年在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后,罗富和说,“当前正是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好时机。中国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随着近年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国家适时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振兴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信心。”

  浙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辈出的省份。在调研中,考察团看到,作为文化大省的浙江,没有满足和陶醉于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地方文化资源丰富,而是通过不断的文化创新与文化建设,通过对内对外文化交流,尤其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实施文化建设的“八项工程”,努力打造文化强省。基于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理解,浙江各级政府和文化企业,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企业走出去必将经历一个从弱小、低端、赔钱到强大、高端、赚钱的较长的过程,经历从送出去到卖出去的漫长历程,有着清醒的认识。因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中华文化一定能走出去信念的支撑下,安心地打造精品,耐心地培育国际市场,敏锐地捕捉中华文化走向境外、走向国际文化市场的每一个机遇。考察团认为,这正是推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应该坚持的科学发展路线。

  推进文化“走出去” 坚持“官民并举”

  我国的国情与发达国家不同,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也不同,在国内文化投资非常缺乏、本土文化企业相对弱小的情况下,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就尤为重要。

  浙江省市两级政府十分重视为文化走出去、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主动搭建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平台,拓宽浙江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渠道,打造浙江文化品牌等方面,浙江有很多创造性的作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连线浙江”、“世界摄影家看浙江”、“外国人写浙江”等活动,以及在西溪建设艺术大师工作室和“大师村”等举措,让世界了解浙江,让浙江走向世界;义乌文博会,以“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渠道,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博库书城”,以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连锁管理模式,开创网络时代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新模式;杭州国际动漫节,抢占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文化业态较新的动漫产业制高点;以及发挥侨乡优势,广泛动员海外人脉资源,积极争取文化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发挥浙江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境外文化展演活动。积极开拓非洲、拉丁美洲等非热点地区、非热点语种的文化市场。

  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现阶段必然要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中华文化真正要走出去,最终要通过市场主体的力量。对此,浙江党政领导部门有着清醒的认识,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现阶段要明确政府在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职责,加强政府的支持、规范和服务职能,积极扶持、帮助文化企业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不断提高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走出去的能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商凭借“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以及敏锐的商业嗅觉,从当初的小货郎起步,到遍布全国的“浙江军团”,再到纵横全球的“跨国网络”,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在调研过程中,考察团实地考察了大丰舞台设备、海伦钢琴、音王音响等企业,这些企业已经成为国际同行的排头兵。他们不断追赶国际前沿的技术,引进最优秀的技术人才,也抓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机遇,用较小的成本兼并了国际的同行企业,利用国际品牌完善技术、拓宽市场。

  考察团专家认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国家应该在充分考虑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考虑国内文化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明确战略重点,进而集中优势企业,抱团走出去,实现重点突破。同时,应该区分限制类文化企业、鼓励类文化企业,制定更加精细的产业政策,避免平均用力,“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遍布全国、全球的浙江商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浙江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发挥这些优势,必将对浙江省的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走出去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依托人文资源优势 精心打造文化品牌

  当今世界,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带动的力量和作用不可忽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优势文化品牌,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物质产品品牌本身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文化走出去具有特别的意义与价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依靠沿海开放的地缘优势,以及文化资源丰富、名家辈出的人文优势,打造出浙江的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摆在浙江省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企事业,以及众多的企业、商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考察团认为,浙江省有许多知名的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如龙泉的青瓷、杭州的丝绸、西湖龙井茶叶、西泠的印泥,还有胡庆余堂、张小泉剪刀等百年老店。利用这些现有的非文化产品品牌,在“中国制造”的知名品牌中注入“中国创造”的文化元素,以有形产品品牌带动无形文化产品。另外,近年来,浙江省以及一些地市,如杭州市、义乌市,开始重视文化产品的商业运作,如西博会、中国动漫节、义乌文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活动本身也是文化的品牌运作。

  考察团建议,要充分发挥各地的人文资源优势,整合各级政府和民间的资金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度的优势文化品牌,着力打造具有深厚艺术内涵、鲜明地方特色、适应国际文化交流的文化精品,形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品牌和名片。

  先行先试完善政策优化服务 推进文化走出去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使中华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温总理的讲话,为中国文化的振兴,也为浙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5月15日上午,在杭州召开的专题考察意见反馈座谈会上,考察团认为,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在财政、金融、外汇和税收上的支持、引导和调节作用,建立健全促进制度,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条件,优化与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相适应的外部环境。同时,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通过多元融资、资本重组、产权交易等手段,在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行业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经营模式新、科技含量高、跨行业、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考察团建议,在国家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浙江完全可以先行先试,通过出台地方的相关政策配套规定,在浙江省内使支持走出去的相关政策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加强服务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服务和指导,重视关于文化“走出去”各项信息的整合与发布,放宽出境出口审批政策,减少出境出口审批程序,健全完善进出口数据统计分析等文化信息服务工作,梳理和编制关于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招商指南和引导目录,加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为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考察市场、在境外投资、向海外输出版权、产品和服务出口通关等提供便利和优惠。尽快调整现行的按照服务业标准实施的文化企业税收政策,转为按高科技企业、软件企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企业走出去。也可考虑设立文化产业园区、特区,实行特殊优惠税收政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要尽快研究。同时,可以利用浙江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建立政府主导的“文化发展基金”或“文化产业担保基金”,以保障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关政府部门还要考虑如何为文化企业建立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信用担保和资信评估体系。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一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急功近利。要注意扬长避短、有的放矢,确定文化走出去的合理策略和步骤;要注意体现中华文化的正面形象,而不是谁能走出去谁就走出去。”考察团专家强调。

  通过9天的调研,考察团认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为动力的和平发展,是和谐的发展、绿色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不是排它性的,而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去的中华文化要让世界感受到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今天的中国人在做什么,当今中国人的精神价值是什么。严隽琪强调,“意识形态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核心,中国与其它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不会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阻碍,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符合全世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潮流”。

  (民主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