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非”前线践行“三个代表”
——记民进会员、辽宁省辽阳市副市长姜军
俗话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突如其来、肆虐横行的非典型肺炎在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短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再次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夺取胜利的民族精神。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各级领导干部,心系群众安危,力行“三个代表”,以其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冲在了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民进辽宁省副主委、辽阳市主委、市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姜军同志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在与“非典”抗争的日子里,他与同事们靠前有力的指挥,沉着果断的应对,身先士卒的表现,被群众誉为“防非”前线的“将军”(姜军)。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4月初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形势的急转直下,广东、山西、内蒙、北京相继告急,SARS病毒大有蔓延之势。此时,正在组织筹划“辽阳城乡爱国卫生清洁月”活动的姜军同志,意识到了SARS病毒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迅即召集卫生局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防范对策,构建了区域预防指挥系统,成立了由他担任组长的预防“非典”领导工作小组,组织专家制定了以“123”工程为核心的应急处理预案,建立起该市防范非典的快速反应机制。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它需要指挥者全局的观念,超前的意识,理性的思考,科学的把握,那40多页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工作流程,足以鉴证姜军和同志们所付的心血和智慧。
4月15日傍晚,姜军在参加全省“非典”防治工作会议后的回辽阳途中,心情格外沉重。他深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已迫在眉睫,能不能把好防范“非典”的大门,确保辽阳的一方平安,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考验,而作为一名指挥者不仅要有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更要有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把握。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使他忘却了连日奔波的疲倦,振奋起精神。他一面用电话向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了省会议精神,一面迅速通知连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本市的预防“非典”工作。该市预防“非典”的第一次战役在这天夜里全面打响了。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姜军同志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迅速启动了预定“123”工程。进一步完善市“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预案,调整非典防治指挥系统,明确工作职责任务,组建医疗救治专家队伍、预防控制技术队伍以及数量充足的预备队,并对工作人员特别是第一线人员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设立了治疗隔离区,留观隔离宾馆。为防止输入性病例发生,他提出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城乡入口处设立留验站和防疫检查站,实行严格的筛查制度。同时,未雨绸缪,加大了物资紧急调度和储备力度,协调市县财政投入766万元,为市县CDC和两个定点医院以及15个发热门诊配备应急设备和防护物品。由于准备比较充分,在后来省内各地防疫物资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该市这方面的压力相对较小。此外,他还及时确立了以社区和农村为重点的防疫工作思路,要求各县(市)区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一切工作环环相扣、紧张而有序地运作起来。至此,全市预防“非典”的基础性工作准备就绪,中央、省防非工作督导检查组对上述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4月20日,辽宁出现首例“非典”病例后,姜军马上部署了更加严密的防范措施,及时组织签发了《从疫区回辽、入辽人员进行登记的通告》和《进一步加强非典防治工作的通告》,开展了对外来人员及车辆和疫区入辽、归辽人员的登记、查询、排查工作,并进行免费医学检查,组织专业队伍深入到机关、学校、车站等单位进行指导和消毒。责成爱国卫生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市性的城市清洁活动。此外,为检验“非典”紧急处理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他的提议下,4月25日晚又进行了一次救治“非典”的实战演习,他作为总指挥进行了全程的现场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使得该市应急处理预案更趋科学合理。
沉着应对、果敢处置
4月28日凌晨,姜军同志接到指挥部报告,疫区返辽人员王某乘坐疫区至长春的大客车在辽中下车后,又乘出租汽车到辽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医学检查,结果显示其有“非典”疑似症状。他迅速赶到现场,按照预案指挥急救行动,立即将王某送达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同车返辽的其丈夫被迅速送至隔离宾馆。为了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他根据病人提供的线索,命令防非办立即通知长春市卫生部门和沈阳、辽中的交通部门,保证了当地有足够时间对车辆和乘客进行排查、控制。同时,调集人力对全市1500辆红色夏利出租汽车进行逐一排查,仅用3个小时就找到了王某乘坐的出租车,并对司机进行了隔离观察。此外,对王某在疫区有密切接触并已返辽的两位亲属也迅速采取了隔离措施。对这一输入性病例紧急处理缜密有效,充分验证了预案流程的合理性。
5月6日15时,正在市政府值班室的姜军同志,接到来自北京某公安分局报告,称辽阳市张某在4月22日被北京医院确诊为非典患者,在治疗期间,逃离医院,下落不明,要求协助查找此人。姜军与指挥部的同志一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组织全市的防控网络,仅用3个小时的时间就找到了张某,并当即派专用车辆将张某接到市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为防止张某再次“逃离”,他责成市公安部门派警力前往医院守护。同时,对与张某密切接触者进行了分类隔离观察。5月7日,张某被医院救治后,怀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任凭医护人员怎样询问,始终闭口不说回家后到底接触过谁,为医护人员寻找与他密切接触的人群带来很大困难。姜军得知此事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与前来该市调研的省卫生厅厅长姜潮同志一起苦苦地做其思想工作,给其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亲笔信。信中说道:我们获悉您不幸染上非典型肺炎并正在与病毒作斗争,非常挂念。就象我们自己的亲兄弟得了病一样,关心您的健康。……我们知道得病不是您本人的错,是突如其来的不幸,您受苦了。我们愿意帮助您和您的家人一起渡过这个难关。我们也真诚希望您能康复,能在隔离期后共同庆祝我们一起战斗非典的胜利。……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面临着这样一场灾难的威胁。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也包括您的帮助。我们知道,您是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您是一个不忍心看到更多的人和您一样再受非典折磨的人,也包括您的家人和所有的人。……我们想得到您的帮助,如果您愿意,请您用电话和我们联系,我们会记住您对辽宁人民、对家乡人民防非典工作所做的贡献,感谢您为别人所做了一件无私奉献的事。……这封亲笔信是在不寻常的日子里我们心灵上相互支持与难忘的留念。我们等着您的电话。祝您康复!张某手捧着这封信,望着姜市长送来的鲜花、水果,激动地嚎啕大哭起来。过后,他主动详细讲述了回家后的情况,由此,又找到了与他有过接触的172人并迅速进行了隔离。辽宁省省长薄熙来听到此事后,十分感动,他让人在全省防非大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听者无不动容,深受教育。这封信又在省内各大报纸上刊出后,在人们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倍感在大灾大难面前政府和群众的心是如此地贴近、如此相通,增强了人们团结一致,战胜非典的信心。由于治疗方案合理、措施到位,目前,张某已康复出院。
该市出现输入性疑似病例后,姜军同志肩负的担子更重了。他每天都要到一线检查指导,并随时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进行调度,并亲自主持每晚的调度会。针对防护物资趋紧的情况,他责成经贸、商业等部门抓紧组织本地企业扩大生产和到外地紧急采购。针对“五·一”节期间疫区返辽人员剧增的实际,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地域谁监管”的原则,加强了城乡站口路口检查、登记工作,并组织城市医疗队和机关干部深入社区、乡村指导和帮助基层开展排查和防治工作。针对该市出现病例后群众一度产生的恐慌心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商品抢购、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他一方面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非典”防治宣传活动,避免谈“非”色变,舒缓了群众的紧张心理;另一方面,亲理群众举报,责成物价、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还通过宣传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以正视听,群众情绪很快得到了稳定。为进一步提高非典救治水平,他责成卫生部门已派4期35名专业医护人员到沈阳、广东等地学习诊断、治疗非典防治技术,并建立了救护队伍的第二、第三梯队,为打好非典防治的攻坚战和持久战做了充分的准备。
姜军夜以继日奔波于抗击非典的前线,对工作殚精竭虑,忘我工作。。自该市全面打响“非典”防治这场战斗以来,姜军同志每天都工作14个小时以上,通霄达旦是常事,每晚在指挥部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研究工作,经常是几顿饭并成一顿吃,更不乏边吃着盒饭边与其他人研究、部署工作的场面。5月1日,他亲自到有关的路口、街道、社区、医院和疾控单位检查、指导工作,慰问一线工作人员。胸怀指挥大计,心系人民安康,由于连日操劳,身体明显消瘦了许多,但对此他总是一笑说,“要是我累点儿、瘦点儿能换来防治‘非典’斗争的胜利,那是我最欣慰的事。”
简短朴实的话语,凝聚了一位领导者对群众的深情,诠释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精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再一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的诺言。姜军同志只是全国千万名正在为抗击“非典”而不懈努力的各级领导干部中的一个。可从他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其作为一名政府和民进组织领导干部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临阵指挥、驾驭急难工作的能力,更看到了一名党外干部身上所显现的共产党员的意识和情怀。
(民进辽宁省委宣传部杜丽君)
2003.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