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林永忠: 加速推进长期护理险,为失能老人撑起一片天
独生子女工作忙、赡养负担重,谁来为失能半失能老人们撑起一片天?全国人大代表、大连民进会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学科主任林永忠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失能老人比例增多,亟需加速推进长期护理险。为此,他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有关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林永忠
“构建长期护理制度,离不开长期护理保险的长足发展。”林永忠介绍,长期护理险是指为那些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而需要长期照护(不少于6个月)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属于健康保险范畴,包括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由政府主导政策设计,通过财政或社会化方式筹资,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一定强制性;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由保险公司主导开发,投保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作。
我国2016年开始在14个省份启动长期护理险制度试点,2020年新增14个试点城市。林永忠调研了解到,长期护理险的开展还存在四方面发展困境。
“筹资渠道单一。”他说。目前,我国长期护理险筹资主要从医疗保险基金中划拨。“长期护理险是独立险种,和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不一致,二者资金来源一致,导致长期护理险缺乏独立性。”他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费用的上涨,医疗保险基金自身资金压力渐增,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长期护理险的可持续性。
“目前我国商业性护理险发展缓慢,主要因为保费相对较高、给付形式单一、产品设计不够合理等原因,难以得到需求者信任。”林永忠认为,我国没有专门针对长期护理险出台相关的法律规章,很多实际操作缺乏判定依据,导致许多资本不敢涉足。
林永忠还从数量和质量上分析了缺乏专业的长期护理团队问题。“数量上,老年人对护理服务需求增加,但由于收入较低、就业前景不明等原因,导致相关护理人员严重匮乏。质量上,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系统培训,没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和实践能力,无法提供高质量服务。”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失能老人发布统一的评估标准文件,对失能的评估标准尚不明确。此外,还缺乏系统的监督管理体系。”
林永忠(左)与老年患者交谈。
针对我国长期护理险的发展困境,林永忠从四方面提出建议。
——完善多元化筹资机制,提高长期护理险独立性。逐渐减少长期护理险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依赖,实现其独立运转。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确政府、单位、个人三方的筹资责任,制订可持续的筹资办法。拓宽筹资渠道,整合社会上的涉老资金,充分发挥慈善捐赠、福利基金等作用,建立与社会保障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多方共担费用,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降低资金短缺风险,提高其独立性,确保可持续发展。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尽快促进长期护理险的相关立法进程,制定详细条文、法律细则,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更加有效地保障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其中包括失能等级鉴定、护理等级评定、服务质量评价、支付标准和方式、评估鉴定机制、待遇申请办法、护理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等,使商业性长期护理险和社会性长期护理险更加公平化、合规化。
——加强长期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水平。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长期护理服务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服务精神与专业水平,政府和第三方机构应提高长期护理工作人员薪酬水平和社会肯定度,从而更好的吸收长期护理人才。在人员培养方面,应充分联合高等医学院、专业医疗机构组织、社区卫生院等为护理人员提供医疗专业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加大长期护理险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影响力。我国长期护理险发展的时间较短、仍处于试点阶段,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对于商业长期护理险缺乏基本的认识。对于农村地区,建议定期开展下乡活动、通过村委会进行宣传等方式,提高农村老年人对长期护理险的知晓度,确保长期护理险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对于城市地区,可以通过社区走访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宣传,打破人们的传统观念,提高长期护理险的影响力,扩大保险的覆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