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新闻 > 民进要闻

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2021·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 2021-06-22
来源: 团结报
【字体:

图为“2021·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现场。

  编者按:6月6日至7日,由民进中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2021·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及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民进部分省级组织提交书面交流材料,共同为母亲河保护与发展献计献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摇篮,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作为我国第二大河,黄河流经9个省区。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流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为全国提供丰富的粮食和能源。但由于受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和人类活动干扰等影响,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保护与治理“共抓”,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多次赴沿黄省市进行考察。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黄河源区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功能有所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尤其鱼类资源大幅度减少,外来物种相继出现。此外,黄河源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生态保护与防止返贫的双重任务十分艰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张丛林表示。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杜凤莲认为,黄河流域应当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科技密集型产业与绿色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重点对能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发展。

  张丛林指出,黄河流域要进一步协调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进一步统筹生态优先与民生优先。“要把保护和治理黄河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科学制定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民族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

  不少与会专家同时提到了生态补偿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黄河研究院院长黄承粱用青海三江源的生态补偿来举例。201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之后先后启动实施了“三江源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和“三江源区生态资产核算与生态文明制度设计”两个重点咨询项目,使三江源区生态补偿成为我国生态补偿的一个成功案例。

  “除了青海,还有山东、河南、安徽,通过建立生态长效机制,当地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也要走这样一个路径,建立起横向和纵向补偿机制。”黄承粱说。

  完善法律法规,黄河流域立法势在必行

  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法律形式为特定河流流域立法。对于黄河,目前还未形成专门法律,现行的关于黄河保护、治理和发展的法规存在着针对性不强、衔接性不够的问题,甚至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空白。

  多位专家呼吁,建议抓紧制定黄河法,明权责、划底线、立规矩,从根本上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通过制定黄河法,规范黄河洪水灾害治理,推动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黄河水利委员会政策法规局副局长归帆对此也表示赞同。他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黄河流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如何通过立法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讲话精神,系统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完善黄河流域相关法治保障体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为加快黄河立法起草工作,水利部、发展改革委牵头成立黄河立法起草工作小组。2020年11月20日,黄河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启动黄河立法起草工作。对此,与会专家也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建议。“很多沿黄省份的经济不一定非常发达,因此在立法过程中,要充分考量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王毅建议。

  张丛林还建议,要注重强化执法能力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二是要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执法装备水平;三是要提升行政执法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张丛林说。

  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加大保护传承弘扬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文明源远流长,黄河文化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曲黄河十八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与黄河有关的俗语不在少数。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员侯全亮表示:“这些俗语显示出中华民族对黄河这种根和魂的认同是深入人心的,对黄河的敬畏之心已经融化在炎黄子孙的学问当中,固化在人们的内心世界里。这既是一种自发行为,也是一种道德约束。”

  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并以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民进陕西省委会认为,黄河流域各省区黄河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既要阐述清楚黄河文化形成的脉络,又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建勇也提出了类似观点。“实现黄河文化振兴,必须推动黄河文化与沿黄地域文化一体谋划、一体推动,需要沿黄省区统筹谋划、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形成大保护思维、大发展格局。”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孕育的齐鲁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徐建勇建议,要推动黄河文化与齐鲁文化一体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他认为,山东沿黄地区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黄河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用黄河精神滋养道德情操,用黄河文化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育民惠民利民作用。

  与山东相似,位于黄河上游的宁夏受惠于黄河滋养,形成了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遗产,包括厚重的远古文化遗产、独特的农耕文化遗存、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对于宁夏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民进宁夏区委会认为,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加强黄河文化科研工作,探索建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基地。要讲好“黄河故事”,一是将沿黄重点国有博物馆、重要革命文物旧址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打造宣传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的窗口;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活动,如黄河文化论坛、黄河文化周等;三是拓宽宣传渠道,不断扩大黄河精神的影响力,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作者: 邱凌 陈晓燕
责任编辑: 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