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赵朴初先生的大气与小气

  赵朴初与太湖父老乡亲在一起。

  赵朴初先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 ,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他一生和共产党人并肩战斗,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地追求进步和探索真理,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在国内、国际享有广泛而崇高的声望,但了解他对名利态度的人并不是很多。本文就谈谈他在这方面的一些情况。

  他的祖上在清朝嘉庆之后连续出过四代翰林,为官者素享清名。受家庭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刻骨铭心,年幼的赵朴初便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办好事、办大事,而不是要当大官、发大财,因而一生严格要求自己,把金钱、名位看得很轻。

  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谨遵《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佛训。

  解放前他在上海主持佛教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和少年村(实际为共产党人的地下联络站)的工作,那时他并没有工资,也无其他方面的固定收入。因为家庭比较富裕,母亲每月寄给他一两百大洋不等,他除留下不足十元作为自己的生活费外,全部放在账房内,作为所办事业开支使用。其中还有一部分支援新四军购买了军火、医疗器械和药品。

  可谓非常大气。

  而赵朴初自己就住在觉园的一个格子间内,穿戴都是从估衣市场上买来的旧衣服,有一篇朋友的回忆文章中谈到,他有一身从旧市场上买来的西服,只有遇到正式场合才舍得拿出来穿。而吃的,因工作太忙, 饥一顿,饱一顿,饿了,也许一碗清水泡米饭就凑合一顿。

  可谓非常小气。

  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赵朴初 13 岁后,到上海和母亲陈仲瑄的好友,赵朴初称之为关大姨的关静之一起生活。关大姨一生独身,对其视若己出。

  关静之之弟,赵朴初呼之为关表舅的关絅之逝世后,关家人把觉园里及其他几处房产变卖掉,所得银两按股分配。关静之分得大洋三万块,作为遗产全部交给了赵朴初,而赵朴初一分没留,全部拿来作为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的办院经费,并动员关大姨来院作义务教养员。

  可谓非常大气。

  赵朴初办慈善事业, 做灾民救济工作没有人去监督检查,可账目清楚,分文不错。新中国成立前后,他所领导的“临救会”,那么一个大摊子,钱过亿、物无数(有人说里边除没有棺材,吃、喝、用一应俱全),可他去北京开会舍不得花公家一分钱,却向朋友吴启尧借路费。

  可谓非常小气。

1993 年,赵朴老在北京西城寓所书斋。

  经历“三反”“五反”运动,不但证明赵朴初本人清正廉洁,而且他所领导的整个 团队没有一个贪污分子。真如唐代魏征所言: “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所以周恩来总理夸奖说 :“赵朴 初真是国家的宝贝啊!”并亲手调他进京工 作。

  夫人陈邦织曾对人说 :“朴初是个大孝子。他十三岁离家定期给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进步,让父母分享欢乐。母亲去世后, 他把老父接到上海亲自侍奉,与父亲谈古论今,诗词唱和,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供给制改为工资制后,他每月拿出 70 元钱供养父亲和弟弟一家,供同父异母的妹妹赵荣锦上学,还经常给岳父岳母家买东西,而自己只留五六元的生活费。三年困难时期,他把自己的特供食品全部寄给住在安庆市的父亲……”

  孝敬老人、帮助亲人,他可谓非常大气。

  进京后,他和陈邦织老两口的工资虽然不低,但他们牢记“历览前贤家与国, 成由勤俭败由奢”“从俭入奢易,从奢入 俭难”的古训,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习 惯。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仍在延用 50 年代购买的旧家具,没有一件是所谓高档的。衣服洗了又洗、补了又补。一张所谓的双 人床是用两块单人床板拼在一起的。家里用水总是坚持一水多用,洗碗洗菜的水, 留下来可以浇树、浇花或冲厕所。日常洗 澡、洗衣用水也尽量节省。每日的伙食也 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甚至剥鸡蛋时不小 心掉在地上,沾了不少土,他还让人洗干 净自己吃下去。赵朴初一生好饮茶,人称“茶篓子”,人们认为他用的茶具一定很考究,谁知他经常用一个大玻璃罐头瓶子做 日常的饮茶用具呢。

  可谓非常小气。

  赵朴初家的保姆林阿调是 1950 年在上海由老友张元济介绍来他家的。雇用一个来自农村素不相识带着三岁孩子的妇女做保姆,本身就是一件难以被人理解的事情。天下哪有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当保姆的呀?可赵朴初、陈邦织老两口和保姆处得非常好,他们调到北京工作也把保姆及其女儿带到了北京。

  1954 年,一个深冬之夜,保姆的女儿——7 岁的林华高烧 40 度,吃了些药, 高烧仍然不退。第二天,赵朴初雇了辆车, 三个人陪着林华到医院,经检查为大叶肺炎,需住院治疗。妈妈陪两天,陈邦织奶奶陪一天,两人轮换,赵朴初爷爷每天下班后都买些孩子爱吃的东西到病房看望。两周后,林华出院,大家才放了心。

  林阿调无法表达感激之情,她提出每月从工资里扣除一部分林华的医药费,世界上哪有雇主为保姆的孩子全付医疗费的呢?赵朴初听了笑着说 :“一家人同甘共苦吧。”此后每月仍发给她满额工资。

  可谓十分大气。

  晚年的赵朴初,曾获国际重大奖项, 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奖金。这些钱他一分没往家拿,全部存放在中国佛教协会的会计室,后来一大部分被他用作了国内外的救灾捐款,用于各地的佛教设施建设、在太湖县寺前镇中学设立拜石奖学金、资助佛教协会外派的留学人员、帮助本单位职工解决临时困难……赵朴初一生到底捐款多少次,总额多少,无人统计过,也无法统计,连他自己和亲人都记不清了。

  赵朴初故居——世太史第(位于安庆市天台里 9 号)。

可谓非常大气。

1993 年,中国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写出《未必五首,诃五欲也》,呈赵朴老。诗曰 :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自招魔。

阮囊何事堪羞涩,富有恒沙是佛陀。

 

未必芳菲始是春,枯槎老干见精神。

近来学得平心法,罗刹当前化美人。

 

未必名高位便增,泥中曳尾羡庄生。

青山断发成长往,不识人间有转轮。

 

未必肥甘便永年,饭蔬饮水乐吾天。

道人自有长生诀,物与民胞即是仙。

 

未必清闲便是仙,金仙原是火中莲。

骄阳当午池塘静,映日荷花别样鲜。

  赵朴老看后非常喜爱,赞赏不已。说隆莲法师的诗道出了他们对待财、色、名、食、睡五欲的共同态度。他用毛笔工整抄录全诗,亲自送交《佛教文化》杂志发表, 并要求编辑部同志认真学习。

  1998 年 3 月 13 日,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赵朴初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按规定,这个级别的干部,要换大房子、配备较高级的专用车,出门配备警卫员。

  听说这一规定后,他就对有关部门耐心解释,婉言谢绝。他说 :“我们老两口,现在的房子满够用,大了也是浪费 ;外出佛教协会机关有车,何必再配专车呢 ;警卫员更没必要,会把我那些穷朋友吓跑。” 此事流传出去,人们赞誉赵朴初是“三不要”副主席。

  可谓非常大气。

  赵朴初不仅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 而且,对晚辈的教育也相当严格。

  在安庆赵朴初故居纪念馆的文物库房里存放着赵朴初的一封亲笔信,长 20 厘米、宽 10 厘米,红底黑字,是 1965 年 9

  月 19 日他写给侄女婿立言和侄女太平即将结婚的贺信。全文如下 :

  立言、太平 :

  接到你们两人的信,知道将于国庆日结婚,至为欣慰。祝你们永远互相敬爱,互相帮助,特别是在政治上,要互相鼓励进步。要记住毛主席的话 :“我们大家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的忘我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听说立言忠诚老实,太平参加工作多年,据我看,也是老实认真做工作的, 这很好。希望你们都继续忠诚、老实、认真地工作,努力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高尚的人。你们的前途无量,幸福无量。

  你们结婚,千万要力崇俭朴,不可铺张浪费,一般备点糖果、茶水招待亲友就可以了,不要办酒席,大吃大喝。你们是新社会的新人,要大力革除旧社会陋习。要以好的行动做社会榜样,给大家留好影响和好印象。

  现在寄去被面一床、罩单一床,送给你们新家庭之用。

  专此向你们道贺,向你们父母全家贺喜。

朴初

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九日

  亲弟弟赵曙初的女儿,赵朴初非常疼爱的侄女太平结婚,赵朴老老两口只送了一床被面、一床罩单。在一般老百姓看来也是非常小气。以赵朴老老两口的经济状况,他完全可以送给侄女一笔钱让她隆重地办一场像样子的婚礼,但他没有这样做。新婚夫妇完全理解伯父、伯母的良苦用心,他们懂得大伯的意思是在教育自己,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能不能兴旺发达,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有没有正确的理论和政策,而且取决于有没有艰苦创业、节俭清廉的精神。所以帮助孩子们树立艰苦朴素、自强不息、豁达淡泊的人生观胜过给他们一座金山银山。

  收到此信后立言、太平夫妇一直把它珍藏在身边,并努力践行伯父的叮嘱,简办婚礼,相濡以沫,艰苦朴素,加强学习, 认真工作,并把这封家书作为“传家宝” 教育着自己的一子二女。2004 年,这封信的收藏者——太平的儿子正式将此信捐赠给了安庆赵朴初纪念馆。

  小气”和“大气”意义相反,同时存在于赵朴初一个人身上,表现了他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高尚思想品质,表现出他对金钱、名位的态度。

 


      作者:黄成林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