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守牢黄河生态底色让大河之滨育绿生金

  “当前,我国缺水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最新成果表明,全国现状缺水450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超采158亿立方米,供水不足174亿立方米,河道内生态缺水118亿立方米。”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副处长陈莹介绍说,特别是从“十四五”产业布局看,煤电等能源开发继续向黄河中游、西北地区聚集,“这意味着新增供水需求大的地方,正是那些现状缺水严重、开发利用潜力不大,甚至已经存在巨大生态欠账的地方,水资源供需矛盾或将进一步加剧”。
  以“全面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加快推动黄河流域发展绿色转型”为主题的2023·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于2023年6月5日至6日在陕西省渭南市举办。
  在为期一天半的论坛中,与会专家和学者们重点围绕如何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稳妥推进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强化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
  蓝:护好用好黄河水,修复黄河流域生态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万占伟在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水战略思考》的发言中表示,当前黄河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就,尤其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向好,水沙治理成效显著,河道萎缩态势初步遏制。
  但是,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禀赋依旧不足,人均水资源量473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的23%,亩均水资源量22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的15%,近40年黄河天然径流减少16%。同时,水资源利用已超过其承载能力,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率80%,生态流量偏低;汾河、沁河、大黑河、大汶河等主要支流断流情况严重,河流生态功能受损;浅层地下水超采量9.4亿立方米。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高质量发展。”万占伟表示,黄河流域“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生态脆弱是流域最大的问题”。
  为了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陈莹指出,要更加突出5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以河(湖)长制为平台,做江河健康的守护者。二是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刚性约束为核心,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者。三是以国家水网建设为带动,做国家水安全的保障者。四是以国家节水行动为重点,做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促进者。五是以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切入,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同时,组织指导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指导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管理以及河湖水系连通工作。
  在水生态安全保障领域,万占伟建议,要统筹水量、水质、水生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水域陆域,加强河湖空间管控,实施生态调度,保障基本生态流量,形成“三区一廊” 水生态保护格局,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提高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黄河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共生。此外,加强水源涵养能力建设,提升河流生态廊道功能,推进河口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水源保护与河湖监管。尤其要加大对扎陵湖、鄂陵湖等湖泊群保护力度,加强湟水、大通河、洮河等重点支流源头区生态保护,加强乌梁素海、沙湖、东平湖等湖泊保护与治理,打造沿黄绿色生态廊道。
  绿:治沙增绿,修复黄河生态功能
  “一碗黄河水半碗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困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难题。近年来,我国坚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取得成效,初步治理面积24万多平方千米,林草覆盖已提高到60%以上;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利用泥沙,减少入黄泥沙300亿吨,减少淤积112亿吨;持续开展调水调沙,下游河道累计冲刷泥沙32亿吨,最小平滩流量由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至4600立方米每秒,河床抬高、河道萎缩态势初步遏制。
  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万占伟介绍说,黄土高原仍有接近一半的水土流失面积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其中7.86万平方千米多沙粗沙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尤其是1.88万平方千米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难度更大。
  单纯治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与会专家们建议从系统思维角度,对国土空间生态资源分布进行规划,修复黄河流域生态功能。
  “水土流失现象主要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多沙区、多沙粗沙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各区域土地面积的43%、54%、52%,均明显高于黄土高原同类面积占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喻权刚建议,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优化配置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开展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美丽乡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实施,统筹配置沟道治理、生物过滤带、水源涵养、封育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打造更多更优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中心主任肖春蕾建议,应建立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包括“一带”(黄河干流及其水陆交界的岸线)、“四区”(黄土高原、秦岭、贺兰山、黄河下游四个重点保护修复区)、“多点”(大熊猫、雪豹、金丝猴、朱鹮、红豆杉、珙桐等重要野生动植物物种栖息地,矿山修复工程点)。同时,实施黄河流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上游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抓好水土流失问题、下游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此外,运用空天地立体调查监测技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国土空间生态资源分布、规模和质量,了解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有效保护、科学修复打好基础。
  民进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水利事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祁伟建议,在黄河重点生态区进行灌草近自然恢复。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肖培青建议,构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新格局,明晰新时期黄河流域空间治理不平衡的重点区域,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减量降级向提质增效转变,建立跨区域淤地坝动态监测和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同时,深化土壤侵蚀、水沙变化、水保碳汇等机理研究,完善重力侵蚀、水土流失模型,推进数字孪生黄土高原建设,制定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碳汇评价、核算方法及交易机制,并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保障机制。
  金:乡村振兴助推黄河流域生态富民
  “实践证明,生态和经济可实现协同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分享了他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他建议:“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解决消费、贸易引发的水资源问题,让黄土高原变绿、黄河变清,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民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部主委、陕西省渔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吉红指出:“陕西省2022年渔业产量17.35万吨,其中黄河流域渔业产量为8.37万吨,占全省总量的48.24%。黄河渔业带动全省渔业发展。”他建议,要强化渔业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种质资源监测和水域环境监测,开展渔业资源的相关研究和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评估,守牢黄河生态底色,让大河之滨育黄生金。
  促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将污染治理和农民致富拧成一股绳,通过农业农村生态产品价值的多维转化和高值转化,带动绿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黄河流域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1/3左右,黄河流域乡村振兴道路的探索对全国具有重大意义。”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相关专家建议,将可持续发展农业与土壤碳汇相结合。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是解决黄河流域面源污染、改善土壤健康水平、实现水土共治、提高农作物品质的重要抓手。在以减排降碳为总抓手的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在土壤碳汇、提供生物质清洁能源具有重要开发前景,对实现我国 “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论坛是第三届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由民进中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民进陕西省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陕西黄河河务局、渭南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生态研究院、黄河实验室协办。
  (2023年7期)
   

      作者:□文 雯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