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突出特性作了全面画像和科学概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从事文学艺术创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
  中国儿童文学是在西方儿童观的启蒙以及安徒生、格林等作家的影响下诞生的。叶圣陶的《稻草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童话集。叶圣陶自己曾说过,“我的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的第一篇是《小白船》,写于 1921 年 11 月 15 日,我写童话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五四前后,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陆续介绍过来了。我是个小学教员,对这种适宜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形式当然会注意,于是有了自己来试一试的想头”。叶圣陶受到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童话的影响开始创作,却开拓了中国儿童文学自己的现实主义道路,他将写作植根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土壤,童话题材、人物形象和生活环境无不来自乡土风光、民间风俗、时令节气、道德观念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个人的童话写作,也是在学习西方经典童话的前提下开始的。在数十年的写作探索中,我逐渐自觉地塑造中国童话形象,传达中国人的思想与哲学。比如,《笨狼的故事》中的“笨狼”,就深受中国人“大智若愚”“吃亏是福”的朴素哲学思想影响;而《南村传奇》吸纳了中国民间故事的精华,通过仙游少年、狐狸女婿、花神婆婆和少年与蟒蛇的故事,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塑造了为拯救村庄而勇于牺牲的少年与蟒蛇形象。
  二、中国文学悠久的抒情传统和现实主义精神,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文学具有悠久的抒情传统,文学表达突出作家本人的思想与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屈子以香草美人隐喻自己人格的高洁,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国文学还讲究“文以载道”,作家们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我们就应该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学传统。比如在童话创作中,将现代童话思维植根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将童话表达与中国文学的抒情、载道传统相结合,构建独特的中国童话叙事体系。在处理现实与幻想的关系时,既要深扎现实之根,又要轻扬幻想之翼。我自己的童话创作一直自觉关注现实题材,但又以艺术的手法处理现实与幻想的关系。比如在《我的家乡十八洞》中,我以童话拟人的手法和散文诗式的语言,讲述十八洞的变迁,将十八洞的梨树命名“幸福树”,喜鹊命名“报喜鸟”,既切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梨树与喜鹊的认知,又与当时精准扶贫的时代主题贴合,这种方式避免了直接生硬的主题表达,也和孩子们的童心世界与童话思维相契合,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统一。
  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的伟大文明。外来的佛教与本土道教相互包容,又与源远流长、传承不断的儒家文化兼收并蓄,共同进入中国人的血脉,培植出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与处世哲学。作为面向未来的儿童文学,承担着培根铸魂、塑造新人的责任。将儿童文学创作植根于火热的当代生活,不仅向中国孩子,也向全世界的孩子讲述中国故事,是我们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又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吸纳全人类先进的文化观念、思想资源、创作技巧。我们要在文化的多元融合中坚守本来,面向未来,这样既能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又为世界儿童提供文化独特、艺术新奇的儿童文学,让中国儿童文学成为全世界孩子们“幸福的种子”,有益于他们将来健康地成人,幸福地生活。
  四、中华文明“天下大同”的思想理念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文学更是如此
  “桃花源”是中国文学想象的理想社会,也是中国人的心灵家园。在桃花源里,没有纷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童心是没有国界的,儿童文学本身就是爱的文学。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样幻想有个宝葫芦,看到木偶的鼻子因说谎而变长,意大利孩子和日本孩子发出同样快乐的笑声。中国的儿童文学在起步之初,除了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还有由冰心先生开创的爱与美的童心世界。《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的主题是童真、母爱与自然。李泽厚在比较冰心和鲁迅的时候曾说:“冰心的作品使人善良,使人和残暴、邪恶划清界限,这就足够了。在冰心的单纯里,恰恰关联着埋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最不可缺少的东西,在这个非常限定的意义上,她也是深刻的。鲁迅和冰心对人生都有一种真诚的关切,只是关切的形态不同。”冰心先生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儿童文学所书写的童心世界,不仅开拓思维的疆域,让我们学会用心去感受与发现世界的美好,更让我们能将心灵安放在美好的童话世界里,打破语言的隔阂与樊篱,与宇宙万物平等对话,相互交流。

  (2023年8期) 


      作者:□汤素兰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