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绣出一个未来

  2023年暑期,我带学生到贵州丹寨采风。在一家蜡染作坊见到了三个男孩。其中一个是来自北京的服装设计师,他以蜡染为材料设计的服装亮相过伦敦时装周。一个是刚从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他想将整部苗族古歌以蜡染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有一个是在北京一所职业学院任教的老师,趁暑假回到他成长的蜡染作坊看望母亲,并学习蜡染。这个男孩的母亲是一位独臂画娘,失去右臂后,她用左手画蜡,挣钱供一双儿女上了大学,如今她的女儿在当地一所高中教书,同时在学校开设蜡染课程,她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曾去国外留学,回来后在北京一所职业学院开设工作坊,将传统蜡染融入现代工艺,与国内顶级服装品牌合作,让深山蓝花在都市绽放。
  在贵州的山寨里,画蜡和印染是女子从小学习的手艺,当地的蜡染作坊里,埋头画蜡的几乎都是女子,工作坊墙上挂的那些技艺精湛的省级、国家级蜡染传承人也是清一色的女性。这三个男孩实在太过抢眼,他们的出现带来的信息是如此丰富,以至于让我联想到了湘绣,在我们的湘绣传承中,是不是也有男孩子呢?
  第一个拿蜡刀画蜡、第一个拈起绣花针绣花的男孩子,就像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一样,也是意义非凡的。他们需要有勇气改变世俗的看法,打破人们传统刻板的印象。而事实上,当蜡染、湘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现代社会,它们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更广阔的天地,需要我们探索更多种可能性。
  我回去查找资料,果然有一个“绣哥”,他在靖港古镇开了一家“御绣如意”绣庄!
  于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我走进“御绣如意”绣庄,见到了“绣哥”蒋桐万。
  蒋桐万年幼时因小儿麻痹症致腿部残疾,大学时代在工艺美术学院接触湘绣,拜工艺美术大师、湘绣鬅毛针法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为师,成为了湘绣“绣哥”。
  蒋桐万记得自己第一次拿起绣花针时,感觉像被“烫”到一样,手也在不停地发抖。他一路走来其实很吃力。最初选择湘绣,是觉得湘绣这份能坐得住的工作适合他,他只想为谋生而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但在大师的指点和自己的颖悟中,他将湘绣和年轻人感兴趣的一些事物搭配在一起,融入现代思维,发现了湘绣的新天地,爱上了这针尖上的艺术。在蒋桐万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幅仿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构图的黑猫;他曾绣制黄永玉国画《藕花无数满汀洲》,得到黄永玉本人的认可;他以湘绣形式呈现油画和照片,令人耳目一新。2023年是蒋桐万进入湘绣的第13个年头,他被评为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经常受邀到学校和图书馆给小朋友和湘绣爱好者上课。他告诉我,他已创作70多幅作品,也带了一些徒弟,接下来他期待有一个他和徒弟们的湘绣作品展。
  接下来的大半年里,蒋桐万的故事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回。我想为湘绣传承和少年成长、残疾人的新路写点什么。于是,在一个凛冽的冬日,我再一次来到靖港古镇,对蒋桐万进行采访,同时征得他的同意,打算以他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一部关于湘绣、关于残疾少年成长的小说。于是,就有了这部《绣虎少年》。
  现实生活中的蒋桐万以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不仅传承了湘绣艺术,也为自己绣出了一个未来。而当我沉浸在故事的写作中时,我其实也忘记了我的主人公是一个残疾人。艺术的治愈力和艺术所激发的创造力,让我笔下的梓屹从敏感孱弱变得强大自信,仿佛他用鬅毛针法绣出来的那只老虎,化身成了他自己,而这不也正是我们所期待于少年的样子吗?——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感谢蒋桐万老师的故事,感谢责任编辑周倩倩老师的许多建设性意见,让这部作品得以创作完成。希望读者朋友们能通过这部作品,领略到湘绣艺术的魅力,感受到少年成长的力量!
  (作者系民进中央委员、湖南省作协主席)

  (2024年7期) 


      作者:汤素兰

Copyright © 2025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