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潘向黎的经典散文名篇及部分新作,分“茶”“诗”“好天气”三辑。作者用其独具个性的方式,将学识与妙悟融合,用灵心与文心共振,在喧嚣尘世中寻访一缕茶香,在现代烟火中品味古典风雅,在行走山川中赏读草木人间,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散发着迷人的清香,为行色匆匆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慢度日常的生活美学指南。
长江文艺出版社尹志勇社长向我约稿,说他们有一个策划,想在我的所有散文里选出一部分,出一本有主题的散文集。我问是什么主题?他说:慢生活。
觉得这个主题有意思,就答应了。尹社长又提出篇目由他们选,我觉得为了更好执行出版意图,这样更好,也答应了。所以这不是一本自选集,是一本“他选”集。书中篇目大部分选自我的《茶可道》《看诗不分明》《如一》《茶生涯》《梅边消息》等书,也有几篇新作,是第一次收入集子。不论新旧,总之都是和“慢生活”有关的文字。
后来责任编辑说,她们认为我的文章中有意无意地倡导了一种“极简慢生活”。我不太清楚是否如此,不过我觉得“慢生活”是好的,“极简”也是好的。
什么叫“极简”?我的理解是减少物质的欲望,降低物质在生活中的地位,更注重精神性,在有限的心理空间里释放出一些内存。有了这些心理内存,人哪怕不脱离日常生活的框架,也可以追求更富有精神性和艺术性的生活,过得更好、更舒缓,甚至——自在。
说到“慢生活”,我会想起两个月夜。
一个月夜属于明末的张岱。我很喜欢他的一篇《庞公池》。那个夜晚,张岱在庞公池的船上看月亮。船里面铺着竹席,还带了酒。仆人在船头唱曲,张岱有点喝醉了,半醉半梦之中,唱曲音越来越远,月亮也越来越淡,然后他睡着了。仆人唱完的时候,他突然又醒过来,含糊地夸两句,然后接着睡。最后这个仆人也睡着了,大家就这样在船上睡了一觉,直到船夫把船划回岸边,叫他们起来回家去睡,他们才醒。
这个时候是什么感觉呢?“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高舂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心中浩浩落落,没有任何挂碍。无比香甜地睡了一大觉,第二天日影西斜才起来,都不知道世间什么叫忧愁。
这个月夜很有意思,充满了“无中生有”的快乐。庞公池一直在那儿,天上一轮月亮也人人可看,但作者设法坐船赏月,其中就有一种精神性的探寻,这种探求也得到了极大满足:在一种随意的状态中享受了一夜的好月、好醉和好眠。这无异于让心灵彻底放空了一次。这样的一个月夜,是一个松弛之旅,舒缓之夜。
另一个月夜属于苏东坡。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那个晚上苏东坡刚要睡觉,突然看到月色照进来,特别美,令他起了兴致,他就起来了,去承天寺找他的朋友张怀明,两个人一起在寺里的中庭散步。他们看见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还有水草交横,其实是竹子和柏树在地上的影子。当时苏轼被贬黄州,身处挫折困顿之中,黄州也是荒僻贫瘠之地,他却依然能在月光的召唤下,这样赏月。那个晚上他们连一壶酒、两杯茶都没有,但是有月色,有竹柏,有好友,他们很开心,很随意。最后苏东坡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场夜游,充满了“一时兴起”的味道,不过从结尾的清旷自在来看,也是一次心灵疗愈之旅。
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里留给我们的,除了一片月色,还有对生活的这样一种态度:不论自身处境如何,一个人可以在局限之中找到自己的安顿;还可以于看似平凡的日常中寻求美感和诗性时刻,并由此让自己的性灵得到舒展。
极简慢生活,苏东坡是这样为我们示范的。
这两个月夜让我看到,苏轼和张岱的高明之处,至少有这样几点:第一,他们注重精神性远远多于物质性,因此能不为外物所拘地生活。第二,他们对美保持了敏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全天候地发现美和全方位地欣赏美。第三,他们能放下很多欲望和现实计较,不论处境是否如意,皆能趋于自在从容地生活,活出一种通透之美。
今天的人若借鉴他们,也许可以离舒缓自在的“慢生活”近一大步了吧。
愿我们在自己的生涯里得到安顿,愿我们在当下的日常里找到美感,愿我们在俗世的烟火气中体会清欢,一寸寸光阴,一寸寸活出从容滋味。
精彩赏读
爱情和人生,谁短谁长
读《古诗源》,《越人歌》是我们遇到的第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鄂君子皙泛舟于新波之中,乘青翰之舟,张翠盖,会钟鼓之音,越人拥楫而歌。”(刘向《说苑》)在水上,越女遇到了鄂君,用这首歌向他表白了爱情。第一句就是“今夕何夕兮?”今天是什么日子啊?一句突如其来的问话,写出了遇到意中人时的惊讶、狂喜,难以置信。
因为“得与王子同舟”,越女决定抓住这个珍贵的机会,不顾羞怯和他人的非议,于是她向意中人这样唱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说”通“悦”,就是喜欢的意思,这句的意思就是:我心里喜欢你你却不知道。多么可爱的表白,婉转,但是率真、直接,又带着几分焦急和无奈。根据《说苑》记载,鄂君被打动了,“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幸运的越女,终于得遂心愿,虽然此后等待着她的,可能是无尽的相思和世人的嘲笑唾骂,但是当爱情来的时候,她是那样自主,丝毫没有迟疑,她明知后果,但是没有恐惧。为了换取爱情的一刻停留,她是用自己所有的一切去拼的。
《风土记》里说:“越俗性率朴。”从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上看,确实如此。
不分地域的是,古时的女性对爱情的坚贞。《乌鹊歌》中所谓:“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真是掷地有声。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美丽的女性,她的丈夫是宋康王的舍人,宋王看上了她,抓了她丈夫,又筑了青陵台,威逼利诱,要使她就范,她就用这首诗表明了自己的志向,然后自缢而死。这是用生命写就的诗篇,写下的是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权力压迫的誓死反抗,对生命尊严的至高维护。前人评“妙在质直”,说得轻飘了,因为这不是妙不妙的问题。
但是处于优势的男性就不太一样了。《怨歌行》中“恩情中道绝”就是女性对爱情的凭吊和对身世的伤感,当然那负心的男人是皇帝。那么一般的男人如何?听听《有所思》里民间女人的述说吧。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已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稀,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那个她深爱着的男人不再专情,女子勃然大怒,毁掉珍贵的礼物,决定绝交。但是又想到和他的交往家人已经知道,心里又迷茫起来,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恨之切,反写出爱之深。
整首诗的动作、语气,非常生动传神,仿佛那个女子就站在我们面前,在爱和恨里挣扎,整个晚上痛苦焦灼不得安宁。我们看见夜色在她身边浓了又淡,我们满心同情但是爱莫能助。不用说隔了漫漫的时光,就是她和我们是同时代的人,我们谁又能帮她呢?爱情的残酷就在于,所有的伤痛都只有自己忍受。
内容相近的还有《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又是男人负心,又是女人要做个了断。为什么对爱情要求高、对感情有原则的总是女人?
有件事我一直想请教行家,那就是《上邪》这首诗的作者是女性还是男性?作为女性,我希望能够是男性,但是直觉告诉我,会是女性——只有女性,爱情才会在生命里占据这样的地位,才会把儿女情长和山川天地联系起来,当成天地间最重大的事情。不管如何,这首诗可以看作人类对爱情最彻底的誓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当然古人想象不到,天气气象和自然环境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诗里说的五件不可能的事,前面四件都出现了,而且山无陵,江水为竭,已经不算太稀奇的事了。幸亏天地还没有合起来,所以还有人类,还有爱情。
套用一下我并不敬仰的张爱玲的句式,可以说:短的是爱情,长的是人生。但是也可以反过来说,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爱情。那些在爱情里欢乐或者痛苦,憧憬或者绝望的男男女女都已经化成了飞灰、轻烟(贾宝玉语),他们的爱情不是在《古诗源》里至今鲜活吗?
(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