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绿水青山总关情

  

 

  人物名片
  王文科,民进长安大学支部原主委、长安大学二级教授。我国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4次获评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2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坚守三尺讲台,为学子成才铺路
  “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创新能力强、国际化视野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这是王文科从教40余年的感悟。他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学工作第一位和“质量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课堂上,他善于将水文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科研成果和最新案例引入教学,增强课程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课堂外,他为学生开拓丰富多样的实践场地。位于长安大学北校区的水与环境原位试验场既是王文科带领教师和学生进行原创性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他开展专业教学的“大课堂”。他还经常带学生去野外考察,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进行数据监测。他说:“我喜欢和学生一起到野外探究水文奥秘。他们不仅是我的学生,更是我的伙伴。”
  王文科认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他们的国际化交流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十分重要。从教以来,王文科先后培养研究生、博士后200余名,许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他本人先后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4次获评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探究万里河山,为西北大地添绿
  王文科带领团队成员围绕西北旱区地下水形成演化、合理开发、调控与保护开展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攻关、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和教育部、自然资源部以及地方重大项目等各类科技攻关项目60余项,为我国旱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文科说:“我喜欢到野外去,广阔天地处处有我的试验场,那里往往会激发我的研究灵感。”他和团队成员足迹遍布西北大地,围绕西北旱区地下水形成演化、合理开发、调控与保护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创新理论研究,打破关键技术壁垒,将旱区水与生态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提升到新阶段,引领行业发展。团队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与自然科学一等奖6项、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银质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潜心筑巢引凤,为学科发展蓄力
  2003年6月,王文科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后更名为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当时,学院学科基础薄弱,没有一个独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他深入各系、室与干部教师谈心,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一系列学院建设发展思路:以学科建设为引领,聚焦国家生态环保战略需求,凝练旱区水与生态保护、西北生态修复技术、重大环境风险防控三大主攻方向,在黄土高原等区域建成五个野外原位科研基地,让实验室“长”在西北地区一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品格铸魂、学识筑基、事业领航;着力加强平台建设、团队锻造、制度创新、开放融合,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王文科重视实验室建设,通过整合资源、集约发展,申报获批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他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立身之本。他坚持引育并举,引进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他重视团队作用,他说:“一个人走路可以走得很快,但未必能走得远;一个团队则可以走得又快又远。”
  王文科担任院长期间,学院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获批7个硕士点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卓越工程师本科专业,2个本科专业分别被授予“国家级名牌专业”和“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心系国计民生,为人民幸福发声
  在担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陕西省委会常委、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期间,王文科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先后提出《关于加强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治的建议》、《关于煤炭开发区水生态保护的建议》等,受到政府部门关注,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民生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他坚持用科技成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重大环境风险规避,作为第二负责人完成的《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研究报告》,得到省领导批示,直接服务于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他带领长安大学民进支部积极开展旬邑精准扶贫工作,在乡村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方面建言献策。他还多次主持开展水体污染应急处置及治理修复工作、解决用水供水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用水安全。
  回顾从教经历,王文科把自己的感悟概括为两个词:爱与奉献。“爱体现在对国家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事业的爱。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我热爱的教学和科研事业。在未来,我将继续扎根教学科研第一线,立足西北旱区,破解理论问题,研发关键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们国家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懈奋斗。”
  (2025年7期)

  


      作者:□冯秋香 赵晓红

Copyright © 2025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