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珍贵的照片 真情的历史

  今年国庆期间,我有幸收到了一本图文并茂、墨香馨馥的书——《见证·老报人镜头下的中国进步史》。作者是年逾八旬的资深报人贺家宝先生。贺老先生1925年出生于山东德州,1943年在济南上中学时秘密参加共产党,参加抗日斗争。1946年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期间,半工半读,兼任北平《新民报》记者,深入社会,曾报道抗议美军强奸北平女大学生沈崇的暴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采访报道过众多著名学者和社会名流,如胡适、冰心、许德珩、徐悲鸿等。因为他在报纸上仗义执言,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黑暗腐朽的统治,曾一度遭到拘捕。从1949年起,他先后在《人民铁道报》、新华社铁道部分社、《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任记者,在《大众摄影》、《中国摄影》任编辑,由于他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成长为能写能拍、能采能编的通才,被同行亲切地誉为“绿叶记者”、“多面手记者”,是一位受人尊重的资深报人。早在中学时代,他就用相机拍摄过学校进步学生的活动,此后数十年中,堪称有心人的他用相机拍摄的专业习惯从未间断,离休后,贺老先生仍关注社会生活,笔耕不辍,用自己手中的相机,游走于北京的通衢大道、街头巷尾,把伟大祖国首都翻天覆地的变化摄入镜头,再现于世间,长期不懈的努力,旷积厚累,拍摄了数千张照片,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录。
  中国人历来有记录历史的传统,每个朝代都有修史的盛举。以文字、绘图等手段记录人类社会生活的方式代有其人,如,人们可以从《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想见北宋京师汴梁城的繁华景象,城市内外的规模、河道桥梁的铺设、宫殿的位置与规制,街巷游观、商铺货摊、酒肆茶楼等市易的盛况,以及皇帝出行仪制、观看百戏的情景,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等无不入书,足为考补参证史志之资。《清明上河图》以绘画长卷的形式,栩栩欲活地再现了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生动传神地记载了北宋王朝的兴衰,两宋时已有“神品”之誉,历朝历代屡有高手名家仿作,有关研究历久不衰,以至后世形成了一门“清明上河学”。近世以来,科技昌明,摄影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人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定格在照片上的真实社会场景,特别是近年来,有关“黑镜头”、“红镜头”一类的图书悄然兴起,深受读者青睐,这些图文并重的图书记载了社会变迁,既可以唤起人们对往昔的美好回忆,发怀旧之幽情,又是珍贵史料的再现,往事的留存,因而可称之为历史价值与阅读功能的完美统一。
  今年,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贺家宝先生从自己积一生心血拍摄的数千幅照片中遴选出1949年到2009年拍摄的160余帧,编撰成书,作为对祖国的献礼。书中的照片配以文字,从一个个侧面,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下60年的沧桑巨变,一个一穷二白的中国,奇迹般地变成了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新中国的60年,是不断前进的60年,是国民生活逐步美好的60年,透过这些珍贵的图片,读者可以找寻那个年代的记忆,穿过这些鲜见的照片,读者也可以感怀催人奋进的故事,记住60年祖国不断进步的历史。之所以把书命名为《见证·老报人镜头下的中国进步史》,其用意正在于此。
  为此书作序的《大众摄影》杂志原主编佟树珩先生先睹为快,他与作者共事多年,相知甚深,他对此书的评价是“一本难得的历史教材”,决非过誉之词。书中的照片既有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也有小事件、小人物,但却涵盖了首都北京60年巨大发展变化的方方面面,这些优秀的纪实摄影照片,现场实录的瞬间定格,达到的是“一图胜千言”的艺术效果。如,书中“给总司令照相”是一组三张照片,1949年6月14日下午,作者当时在军委铁道部《人民铁道》报社任记者,受命去为朱德总司令和几位领导同志拍照。当时,铁道部在北京王府井南口,办公条件并不很好,作者使用从国民党铁路局接收过来的一架旧式照相机,克服了室内光线不足、场地空间有限等困难,调大光圈,调慢速度,扳动机钮,终于拍下了一组三张照片,留下了朱德总司令和叶剑英、聂荣臻、罗瑞卿、滕代远、李涛、吕正操等人的照片与合影。“开国后的第一个‘五一’大游行”的照片也很珍贵。当时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建筑还未兴建,游行的队伍冒着雨,从天安门东西两侧长安街上的各一座“三座门”缓缓通过,高举红旗,打着腰鼓,扭着秧歌,高唱《咱们工人有力量》,昂首前进,群情激昂,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书中的两张照片捕捉到当时的真实场景。几年后,长安街上的两座“三座门”被拆除,这两张照片就更显珍贵了。又如,“王府井大街上的第一座售货员塑像”,拍摄的是全国劳动模范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的塑像。张秉贵在旧社会是杂货店店员,社会地位低下,受资本家欺辱。解放后,他当上了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社会地位改变了,当家作主了,他勤奋学习商品知识,诚恳热情地为顾客服务,在售糖的岗位上,做到“一抓准”,算账“一口清”,深受顾客欢迎,他的“一团火精神”受到表彰,成为全国商业系统职工学习的榜样。张秉贵去世后,有关部门为他塑造了铜像,陈云同志题字:“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在北京市中心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为一位普通的售货员树立一座塑像,其本身就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应永远发扬。这种照片,对服务业已成为重要行业的今天,也仍有很好的借鉴与教育意义。再如,“王选与报纸编排的革命性变化”,拍摄的是中国青年报印刷厂排字车间的工人学会了汉字激光照排新技术,告别了原来“铅与火”后的欢乐情景。在光明洁净的新车间里,排字工人身穿白色工作服,娴熟地敲击着键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铅字排版造成的职业病铅中毒。这要归功于“当代毕昇”王选,是他,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真是“中国人的骄傲”!此外,重大的社会新闻事件,如“丙辰清明悼念周总理”、“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世纪之交北京报业大发展”等等,都是作者拍摄和记录的题材,都是此书的看点之一。
  《见证·老报人镜头下的中国进步史》一书的付梓,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的献礼书增添了光彩。贺家宝先生以桑榆未晚、余霞满天的精神自励,寸阴寸金、只争朝夕地整理编写,终于实现了耄耋老人多年结集出版的夙愿,也是他向伟大祖国母亲奉献的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情。掩卷之余,不禁令人感慨万千,说它老少咸宜并不为过,因为,老年人翻阅此书,可以追忆故人往事,驰想峥嵘岁月,感怀社会的变迁;年轻人也可以从中发掘珍闻历史,鉴往知来,感受生逢盛世的幸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确是“一本难得的历史教材”,值得推荐。

           (本文责编:金 人)


      作者:华尔佳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