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以党为师 与党俱进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全面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科学总结中共建党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发3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进一步研究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执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别是全会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是着眼于时代需要和改革发展大局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不仅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推进参政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镜鉴作用。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民进中央对学习贯彻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向全会发出了《民进中央关于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对全会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出具体部署。严隽琪主席在最近的一系列讲话中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参政党”的要求,强调以党为师,以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执政党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把握参政党自身建设规律,促进参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实现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的互相促进与和谐共赢。
  一、以党为师,深化对合作型政党制度下参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参政党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互相促进与和谐共赢
  以党为师,就必须强化“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意识,牢固确立“学习型参政党”理念,向执政党学习,特别是认真学习借鉴执政党建设的成功经验。应该看到,以党为师,具有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从全球来看,我国的政党制度既不同于“竞争型”的政党制度,也有别于“垄断型”的政党制度,而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合作型”的政党制度。中共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重要思想,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设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多党合作制度建设与政党建设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从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这种内在动力机制和良性互动的政治生态关系出发,提出了解决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的大思路,是保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科学发展的大智慧,是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发展的大战略,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政党建设的显著特点和重要规律,不仅为执政党建设而且为参政党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为中国特色的政党和谐乃至政党制度的完善找到了活水源头。这就需要参政党和执政党共同以大手笔做好“互促”、“共赢”这篇大文章。
  中国特色“合作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的“互动”和“共赢”的过程。共生性、互补性、和谐性决定了执政党和参政党在自身建设方面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相互促进与和谐共赢。从客观上说,这种“互动”和“共赢”关系取决于执政党和参政党前进方向、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的共同性。这决定了执政党和参政党在自身建设方面,既可以在求同存异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在推进共同事业中协同一致、汇集众智、与时俱进、形成合力。从主观上说,这种“互动”和“共赢”关系取决于执政党和参政党双方的自主性。中共近年来一再明确提出,一方面,希望参政党在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以往一般性地讲监督执政党提升为监督执政党建设,非常鲜明地把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联系起来,赋予参政党支持和促进执政党建设的任务。另一方面,中共高度重视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中共中央2005年5号文件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中共各级党委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来要求,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强调高度重视“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
  参政党也要深刻认识到,一方面,执政党有引领参政党发展壮大、为参政党做好良师益友的资格和义务。实践证明,中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实践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今天的中共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而且是久经考验、有着丰富党建经验的执政党。中共在建党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发30年的实践中,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不断总结和运用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形成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整套先进理论和治国理政理论,这些理论之间前后一脉相承,相互映证,作为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也表现出逻辑严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特质。不仅如此,而且作为开放的、发展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变化,还将与时俱进地生长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理论。另一方面,参政党以党为师,向党学习,是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需要。应该看到,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目前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参政党建设严重滞后于执政党建设。从整体而言,虽然我国各民主党派成立已有半个多世纪,已初步担当起起现代政党的政治职能,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角色和重要力量,但在自身建设上存在着诸多与参政党的历史使命、政治责任、参政地位、履行职能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到目前为止,参政党还缺乏一套有自身特色的党建理论体系,理论上的滞后导致了参政党自身建设上的落后,使得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与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以及执政党的能力形成落差。按照合作型政党制度下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政党间的建设要有相对的平衡,如果双方落差太大,政党建设失衡,必然导致合作效率低下,甚至制约多党合作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以党为师、向党学习,其中最要要的是学习借鉴中共抓党建的经验、智慧和艺术。中共之所以能成就伟业,就在于她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根据时代脉搏不断探索党的建设规律,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的政党。中共历代领导核心都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问题,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伟大的工程”来抓,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重要法宝来强调。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执掌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共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因此,参政党以党为师,就必须更加自觉地把自身建设与执政党建设联系起来,坚持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从与执政党建设的比较、借鉴、互动中获取自身建设的资源和动力,充分发挥执政党对参政党建设的引导、示范、激励作用,在建设方向上指引,在建设内容上指导,在建设经验上示范,在建设方法上引导。
  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我们看到,当今中国和整个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和各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参政党要做好国家的“辅梁柱子”、民众的“忠实孺子”、政府的“智囊才子”、中共的“活力镜子”,就必须从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型高素质参政党入手,把建设学习型参政党作为重大而长远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一个重视学习的政党,是充满希望、富有活力的政党;一个善于学习的政党,是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政党。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昨天的知识未必能解释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经验也未必能解决明天的问题。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参政党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不断提高参政水平,就必须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按照执政党提出的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建设学习型参政党。要在全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中共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大众学习,使学习成为人生的第一需要、工作的第一动力、提高素质的第一手段。通过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打开新视野,经受新历练、积累新经验,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自觉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使各级会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各级领导班子都成为学习型团队、各级领导干部都成为学习的表率。从这个意义上说,参政党以党为师,向党学习,并非权宜之计,而要作为一项贯穿于参政党自身建设和历史发展全过程的长期工程。
  二、学习借鉴执政党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党俱进,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型高素质参政党
  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型高素质参政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习借鉴中共的党建经验,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这个根本问题,着力探索参政党建设规律,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作风建设为灵魂,全面加强参政党建设。
  第一,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点,在促进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切实加强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中共把思想上建党放在首位的基本经验。中共风雨兼程八十多年,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是与中共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尤其是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可分开的。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特点。应当说,思想建党是所有政党都极为重视的工作,但对于中共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共产党的产生来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政党”;对于共产党的领导权的掌握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来说,没有思想理论建设贯穿其中,就没有成熟而坚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因此,中共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入党。正是由于中共始终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才保持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纯洁性和朝气蓬勃的战斗精神,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伟大胜利。
  学习中共把思想上建党放在首位的建党经验,参政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针,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对策。面临开放性、多样性的社会大环境,面对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和党派成员价值观念的新变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就成为巩固和发展中国共�


      作者:王报换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