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在鲁东南的圣公山下、绣针河畔的一个叫潘庄的村子里,滕兆敏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人生之路。到田野里拾草剜菜割猪草,到河里捞鱼捉虾摸泥鳅;用好不容易积攒下的几毛钱去安东卫年集上买两本心爱的小人书;挽着裤腿拎着鞋子到河南岸属于江苏管辖的村庄里看电影看戏;昏暗的小煤油灯下,贪婪地读着向小伙伴们借来的连环画……童年的生活清苦而快乐。上小学了,爱幻想的滕兆敏也开始做着长大当老师的浅蓝色的梦。
用24年实现三次人生跨越
1986年夏天,滕兆敏第一次参加高考落榜,他以为梦碎了,彻夜未眠。
那时,让庄户学生流泪最多的电影叫《人生》。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至今仍清晰记得影片开头的一段字幕:“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了一步,可以影响人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正是这段话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了一批年轻人,这其中也包括滕兆敏。
滕兆敏是幸运的,落榜后没几天,镇上的领导让他去汾水联中当老师。这么快就能实现当老师的理想,滕兆敏兴奋得又一次失眠。
18岁的滕兆敏是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晨,背着简单的行李走进乡村校园里的。当时的学校,仅有十几间阴暗潮湿的小屋和破旧不堪的课桌椅,但对满怀理想的滕兆敏来说,这已经足够了。走在细雨里,淅淅沥沥的雨声杂糅着清脆的读书声,回荡在秋天的校园,很是让人心动。转眼间,这种让滕兆敏心灵颤抖的声音已经在他耳边回荡了整整24个春秋。
当滕兆敏真正走上讲台才发现,他只是一名代课教师,并且没有转正的机会。但他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因为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工作,离不开它了。学生和讲台,就是他的快乐王国。
1988年3月,时任市教研室副主任的胡善达等三位专家到汾水联中指导工作,要听一堂语文课,校长推荐了滕兆敏,他讲了《小橘灯》。一堂课下来,胡善达要求召集全镇语文教师座谈会,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评价了这堂生动的语文课:“学生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他说,“这是一堂富有语文味、文化味的好课,充分显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给学生留下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美感,写下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精彩一笔。从这堂课身上看到了汾水镇语文教育的希望……”
这一年,市里的专家三次来学校听滕兆敏讲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滕兆敏教授的课获全市优质课一等奖,他也成为市里最年轻的市级教学能手,并和自己仰慕的老师郑世钊、尹相龙、王玉华等教育先辈一起领奖。滕兆敏怎么也没有想到,十多年后,他所主讲或录制的公开课两次荣获“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大赛一等奖”,2009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评优活动中,他主讲的《阿长与〈山海经〉》获得银奖。
那一年,20岁的滕兆敏开始担负起送初中毕业班的重任,第一次中考他和一帮年轻的同事就实现了学校中考史上重点高中和中专生升学率为零的突破。这次成功,令滕兆敏在激动之后开始思考。他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写道:“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创造和超越,我觉得,我与语文教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相信,我能用创造和超越续写我与语文之间更精彩的故事。”
1988年5月,滕兆敏和同事们一起创办了晨光文学社,定位为让学生“读好书,写好文,做好人”。晨光文学社初创之时,条件简陋,经验缺少,承受着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但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坚信只要付出心血与汗水,文学社就能够出成绩。在他的努力下,晨光文学社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起来。虽然文学社让滕兆敏忙得顾不上休息,但文学社成就了一批学生的梦想,这让他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为此,文学社被授予“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团工作示范单位”称号,还被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确立为全国四家“少年作家班试点学校”之一,后来又被团中央授予“全国艺术教育示范园”称号。
1998年,而立之年的滕兆敏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他先后被评为岚山首批拔尖人才,日照市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两年后,又被破格由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上了《山东教育》杂志的封面,还被团省委、省人事厅、省科技厅等联合授予“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被破格调到了日照实验高中任教。
名师们的成长之路教会滕兆敏,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能手,又是科研先锋,科研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生产力。
1993年,滕兆敏将自己多年教学研究出的一套“和谐作文教学法”应用于自己任教的班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1年10月12日,滕兆敏在实验高中举行作文公开课,课后,天津教育科学院的王敏勤教授评价说:“和谐作文教学法是一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作文课的互动模式,学生兴趣之浓厚,情绪之高涨,参与之主动,互动之热烈,兴奋之程度,思维之积极,都达到了空前的境界。”
2002年3月12日,滕兆敏到北京向中央教科所领导、专家做课题研究汇报。专家们听了他介绍的作文教改经验后,深表赞叹。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连连称赞说:“了不起!确实了不起!和谐作文教学法借鉴吸收了国内外成功的作文教改经验,通过运用一些科学、艺术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写作,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这种“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做法,让枯燥的作文课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提高,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滕兆敏的“和谐作文教学法”先后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鉴定,并被山东省教学研究室评选为“山东省优秀教改经验”,后来荣获“全国语文教研优秀成果奖”、“山东省政府教学成果奖”和“日照市社会科学成果奖”。
用教师情怀关爱困难学生
滕兆敏的办公桌上有一本磨损得厉害的相册。闲暇时,他总会打开这本相册,里面除了他个人的一些照片外,更多的,是学生的照片。每一次,看到这些孩子,他总是会陷入深深的回忆,在这样的回忆中,幸福自心底油然而生。
从20岁那年成为教学能手后,一直到现在,滕兆敏除了是一名语文教师,更重要的角色是班主任!马卡连科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滕兆敏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他在日记中写道:“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家庭贫富、学业优劣去亲近或歧视学生,让每颗种子发芽,让每朵小花绽放,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气质高雅、学有所成、勇于创新的地球村优秀村民。”
2001级9班有个叫安大强的男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性格过于敏感、内向。家长会上,滕兆敏看到安大强妈妈满头华发,经了解,孩子幼年丧父,家庭负担过重。那名无声哭泣的母亲嘱托滕兆敏:“孩子是我全部的希望,希望老师多多关照。”从此,他对安大强倾注了更多的柔情和关爱,有意识引导他参加班里的活动,并发动其他任课教师和他交流。一个暖暖的春日,滕兆敏来到安大强的家,看望他年迈的爷爷、奶奶。师生的心就这样拉近了,安大强的脸上慢慢有了笑容,性格也开朗起来,他被推选为副班长和团支部书记,被评为“日照市优秀学生干部”。那年高考,他顺利升入南方一所重点大学,如今在大学里也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
2004级的邓如很不幸,上高二那年中秋节,父亲突然去世。邓如没想到,大雨中,滕兆敏到了他们家,为父亲送来了花圈,还留下几百块钱。邓如和哥哥都在实验高中,哥哥上高三了。父亲走后,母亲微薄的收入只能供一个人继续上学,懂事的兄弟俩都要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对方。滕兆敏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找朋友联系了一名企业家,供两兄弟读完高中。
用行动诠释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民进成员、市区两级政协委员,滕兆敏始终将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滕兆敏班里有三个同学,本来学习不错,或许因为思想压力大的缘故,临近高考的一天晚上却跑出学校上网。被他发现后,耐心地劝导他们,要为自己的前途负责,要为父母和社会负责。人活着,不能只贪图享受,更是为了一种责任。后来,三个同学都戒掉了网瘾,在2007年的高考中顺利考上了中国海大等名牌大学。可这件事却引起了滕兆敏的深深思考。他认为,只靠老师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是不够的,关键是应该净化校园的周边环境。据此,他撰写了一份提案《应坚决取缔校园周围的黑网吧》,在《黄海晨报》刊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经民进日照市委会领导同意,在滕兆敏的积极争取下,民进日照市委会成为中共日照市委主办的《日照日报·文教周刊》的首席顾问单位,充分发挥了民进会员在教育文化出版方面的资源优势,扩大了民进的影响。滕兆敏参与采写的《绣针河畔雏鹰竞飞》、《乐作绿叶润新株》等多篇稿件在该报刊出,深受好评。他还被该报聘为特约记者。
教学、科研和参政议政,使滕兆敏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他每天来去匆忙,却又乐在其中。近年来,山东教育电视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教育》、《日照日报》、日照电视台等多次专题报道过他的事迹。他常常想:一片茶叶,只有泡在壶里才能温润,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我就像一片茶叶,只有在辛勤的工作中才会释放出生命的芬芳。
滕兆敏不仅是教学能手,还是敬老爱幼的典范。妻子年迈的姥姥生病无人照顾,他日夜守侯病榻旁,直到老人离去。几年来,他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为了家乡的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他积极联系热心教育人士为家乡的小学配上了电脑,给许多中小学生的孩子们免费送去了《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书籍,圣公山下、绣针河畔的乡村校园里又响起了诵读传统经典的琅琅书声。2009年3月,滕兆敏荣获“2008感动日照十佳人物”称号。
转眼间,已在课堂上度过了24个春秋的滕兆敏,一直用爱心、孝心、诚心、责任心书写着他的教学人生,努力诠释着一名语文教师的深刻内涵。<</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