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指针。针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思想武器,切实贯彻中共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部署,科学合理地确定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比例,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调整经济结构,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 
  一、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影响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由局部发展到全球,由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由虚拟经济领域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冲击力之强、波及范围之广、扩散速度之快、影响程度之深,都是历史罕见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见底。在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前,如何把国际金融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如何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方法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作为我们强大的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在科学总结和分析我国发展特征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系统把握和有力深化。科学发展观不仅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和怎么发展等重大问题,同时它也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破解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难题,坚定信心,战胜挑战的行动指南。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观察认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早就指出的资本主义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最大限度攫取利润的本质特征。不顾发展的科学性,毫无节制地贪婪利润,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总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为了追逐最大利润,而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导致一系列诸如社会失衡、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使发展停滞,无法持续,最终不得不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进行被动的强制性的“调节”。爆发于美国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间接起因于美国政府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过于放任,有人把这一点作为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而实际上,这不过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只要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这种国际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就必然爆发。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几年前,中共中央就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导方针,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措施。从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和我国经济在这场金融危机冲击下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我们在推进发展中还存在不协调和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经济发展方式仍未摆脱粗放型,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还不合理,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较重等等,究其根源是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结果。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思考分析问题来指导经济建设。既要认清形势,认清危机,更要增强信心,看到化危为机的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决策,正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战胜金融危机的有力举措。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观察分析问题,冷静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全力做好,不符合的就坚决地整改,实现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最终消费需求确定产业方向和比例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共中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决策。这项决策直接起因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很多出口导向型企业订单锐减,开工不足,对外贸易额下降,企业裁员压力加大,企业面临空前的困难。通过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购买力,必然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而产生的外需不足的影响,缓解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困难,保持我国经济仍以较快速度增长。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扩大内需是中共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英明决策,化解矛盾的良方和有力举措。针对外贸下滑的形势,有人认为这是外向型经济的错误。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必须认真分析,不能以偏盖全。中共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决策,决不是像某些人所讲的那样,是对外向型经济的简单否定,而是强调市场导向,强调最终消费需求导向,让我们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最终消费需求来确定产品和产业的方向,来确定产业之间的比例。就占领国际市场而言,外向型经济本身并无什么不对,关键在于我们的出口企业是否真正满足了国际市场的最终消费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最终消费需求的外向型经济,不仅不会对我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恰恰相反,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实际上我国出口企业在创造外汇增强我国财力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而且,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出口贸易这种外向型经济积累大量资金从而跻身强国之列的。因此,面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我们既要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要充分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扩大内需决不是要我们放弃国际市场,拱手相让国际市场,而是要我们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满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的产品适应和满足国际市场最终消费需求,我们的产品不仅不会滞销,反而会不断增长不断扩大。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产业的方向和比例,我们的思维空间必须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空间,对国际国内市场最终消费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测算。
  三、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调整结构的决策,既是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部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冲击到我国经济,对我国经济提出了挑战,对我国经济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暴露出我国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新一轮增长的机遇。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危害,客观上要求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尽快地寻求新技术,生产出质量更高价格更低功能更适用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使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新的起跑线上。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我们就能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决不是权宜之计,它是关系到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呢?一般而言,经济结构是由投资结构形成的,虽然存量经济结构调整可以通过关停并转来强制实现,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增量投资来得以完成的。为了保增长,我国提出了四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四万亿元的投资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但是要保证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高速增长,这四万亿元投资,拿出相当的比例来建设基础设施特别是生产性基础设施是必要的,但同时为了在与发达国家同场竞争中取得优胜,我们则必须拿出更大比例的资金投入到先进的产品和产业中,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对于电动汽车、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生物工程等,我们必须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攻克难关,力争引领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对于大飞机、核电设备、航母造船业等,我们也要全力以赴,尽快形成自己的产业,替代进口,节约外汇。这些项目的生产基地一经国家选定,全国其它地方都应全力支援,决不能搞天女散花,分散投资。当然国家应当用税收等经济杠杆来调节项目生产基地的收益,同时也应鼓励各地股份投资、合作投资来参与高端产品的制造,分享产品成果。集中国家资金来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发明独创,美国波音等大公司就是美国政府扶持的结果,我们只不过是借鉴美国经验而已。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很多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遇到了空前的资金紧缺的困难,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这正是我国收购这些企业获得先进技术的大好时机。因而,我国四万亿元投资应当安排出相当的比例用于收购国外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从本质上讲,这种企业收购就是引进技术。我们应当认识到,片面理解保增长保稳定的含义,极易产生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投资浪费,不仅不会改善经济结构,反而使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从而使我国在这场国际竞争中输给其它国家。


        (本文责编:闻 静)


      作者:张传吉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